穿成不良从业者后我带全员从良(125)
对,她要教会幺爷他们的手艺,就是做豆腐。
除了豆腐,豆腐干,千张,霉豆腐这些,都可以做。
做出来的成品樊楼可以消化一半,剩下的一半可以让他们这些孩子散开去各个坊卖。
虽然辛苦,多少也是能管他们温饱的。
反正要改成作坊,那也是要请人的,一起翻修也不麻烦。
陆辛夷道“杨东家,这个宅子我倒是想租,但有些事得说在前头。”
“陆东家请说。”杨明堂很是斯文。
“宅子我租来做点小生意的,所以需要改造,改造花的钱,我可以不找主家要,宅子我也可以自己花钱翻新,但这个宅子,最少租给我十年,如果十年内主家要收回,那我翻新宅子的钱主家得出。”
“至于我们改动过的地方,也会直接恢复现在的模样。如果主家愿意,那这宅子,我就租了,租期十年,期间只可以涨一次房租,涨幅不能超过之前的三成。”
杨明堂想了下,这个要求不过分,但还是要问一下主家。
“好,等我下去找主家商量下。”
陆辛夷点头,一行人去了怀远坊,那房子说是三进的,但改动过,显得特别拥挤。
陆辛夷看一眼就觉得挤得慌,直接走了。
于是众人又去了延寿坊那家租金五十两的宅子。
众人赶到那间宅子,一开门还能闻到木头的味道,确实是翻新不久。
只是院子里没人打理,长了不少荒草。
杨明堂道“这里一共二十五间房,主院五间,左边单独小院子三间,右边厢房三间,剩下的是下人房……”
杨明堂一边介绍一边带着陆辛夷他们看了一圈。
一圈看下来,陆辛夷摸着,觉得人家这五十两一个月真不算贵。
所有家具全部是新的不说,每一件家具也能看的出来主人是用了心的,都是上等的木头做的,主院卧房里放的还是一张拔步床。
啧啧,贵有贵的道理的。
第111章 赁宅
她小声问杨明堂“这宅子卖价几何?”
杨明堂笑了笑,比了个一又比了个三。
乖乖,这里都要一万三千两,那东市那边崇仁盛业达官贵人聚集地,随便一套不得好几万呐。
她想起她之前看到的一些趣事,据说宋朝的欧阳修干到宰相了都买不起房,还写诗自嘲。
他在诗句中说“嗟我来京师,庇身无弊庐。闲坊僦古屋,卑陋杂里闾。邻注涌沟窦,街流溢庭除。出门愁浩渺,闭户恐为潴。墙壁豁四达,幸家无贮储。”
欧阳修大概是被京城房价刺激狠了,据说晚年退休后在阜阳买了一百多套房,成了名副其实的“包租公”。
与欧阳修相比,苏轼、苏辙兄弟的日子更惨。苏辙的仕途比哥哥苏东坡强多了。
苏辙担任了副部级官职,曾经花了9400贯在开封城买了一套房子,后来,由于女儿嫁人需要高额嫁妆,苏辙不得不又卖掉了房子。
苏辙退休以后,在许昌买了几套豪宅。但没能在开封有房是苏辙的遗憾,他也在诗句中调侃自己“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
黄庭坚、张耒,苏门四学士,都是“出租屋里的大诗人”。
黄庭坚还曾写诗嘲笑张耒出租房里的穷酸,说“张侯窘炊玉,僦屋得空垆。但见索酒郎,不见酒家胡。”
这里的僦屋就是出租房的意思。
意思就是他家都穷的没米下锅了,出租屋酒坛里的酒都空了,客人们都等急了,主人却不知去向。(这些都是查资料时候看到的,觉得很有意思发出来跟大家一起分享,来源于百度。)
由此可见古代京城的房价,那是真的贵,但这几位都不是“豪门”,买不起房也正常。
对那些豪门来说,买房也跟买菜一样简单的。
宋朝虽然房价贵,但宋朝是有公租房的,公租房掌握在官府手里,能租到公租房的,大部分都是各部门的一些官员或者关系户,跟现代情况差不多,就不具体介绍了。
大胤虽然不是宋朝,但这一朝也发展了几十年了,当今皇帝都是第四代了,经过前三代皇帝开疆拓土后,大胤都城经济繁荣昌盛,房价自然就高。
而且大胤有钱人都集中在京城了,也怪不得什么都贵。
大胤有没有公租房,陆辛夷就不清楚了,也没问杨明堂,反正他们这样的身份是租不到的。
上午看完房子后陆辛夷等人就回去了,幺爷也在樊楼等着,看到他们回来,有些急切。
阿四冲他点了点头,幺爷这才露出一个笑脸来。
延寿坊的宅子陆辛夷直接租下来了去衙门办手续,租金半年一付,一次性给出去三百两,都可以在京郊买十亩地了。
给银子的时候陆辛夷暗自发誓,有生之年,一定得在大胤买一套房,不能像欧阳修那样“庇身无弊庐”,还要趁着年轻时候买,她可不想像苏辙那样“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
桂姨芸娘等人得知她们下午就可以搬家后,又惊喜又激动。
陆辛夷留幺爷一起吃午饭。
吃过午饭,樊楼众人收拾自己的家当去了,她们要尽快把房间空出来交给木匠改造。
陆辛夷则跟幺爷在一旁说对他们的打算。
她道“衙门那边手续下来后,咱们就找人翻新一下,之前说要教你们手艺,就是想教你们做豆腐。”
“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幺爷,你们要是愿意的话,我自然是倾囊相授的。”
幺爷激动坏了“愿意,自然是愿意的,再苦能有我们在垃圾堆里跟狗抢吃食住在大街上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