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同人)李世民携二十四臣称霸大秦[秦穿](83)
“观陛下言语似乎要与圣君看齐,论在百姓心中却连中主都未逾过。”
“臣奏陛下让大秦百姓无望之过,此为二也。”
好一个‘二’,和前面相互呼应,刚刚说地方官员心中无陛下,现在说地方百姓心中无陛下。
但……
李世民默默点头:“爱卿所言极是,远方百姓民心未集,确实是朕之过。”
若左相谏言让诸臣感觉惊慌,新皇的态度确是让臣子们觉得惊悚,这世界上竟会有皇上如此谦和的接纳臣子的意见。
毕竟左丞就差指着皇帝的脑袋在骂骂咧咧了。
魏征表情不变,看不出来一点他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指着皇帝鼻子在骂骂咧咧,也毫不疑惑他家陛下的反应。
毕竟当年的他可是真趁陛下诏五品以上的官员上封事之机,同样是这样子指着陛下的鼻子进
谏。
当然,他家陛下的反应很合他心意。
陛下看完奏疏欣然接纳,说会闻过而改,列为屏障庶朝夕见,并录付史官使万世知君臣之义,最后甚至赐他黄金十斤、马二匹。「2」
魏征:习惯了习惯了,陛下听劝!
李世民:不习惯也得习惯,没事,朕会溺爱魏卿。
就是心中一边说要溺爱的李世民眼睛还是不自觉地看向房玄龄。
爱卿,你……不救救朕吗?
房玄龄回以眼神,似乎是用眼睛像李世民说:没事,陛下,您的玄龄会救你的!
魏征自然看到李世民那偶尔撇向旁边的眼神,但习惯就好,陛下的视线会回来的。
魏征自信道:“陛下常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欲视人如伤,爱民犹子,恤其勤劳。”
“但臣观咸阳周围的百姓生活却发现并非如此。”
魏征面露惆怅之色:“百姓白日所食之物是清可见底的米汤;肩膀是水担压出的红痕;手上是犁地所受的伤痕;居住的是雨水天气即踏的土墙茅草房。”
“臣与陛下商讨,竟还得知他们田地里产出的是贫瘠的麦穗;冬日所穿之衣是单薄不可挡风雪的粗布麻衣。”
“这还是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关中,更别说其他地方,可见陛下言语空泛,行动却无,百姓生活之疾苦从未改善过。”
“臣奏陛下对百姓行动不足之过,此乃三也。”
这过“错”说得在场的官员都想替他们陛下喊冤。
淳于越震惊地看着魏征,惊恐道:“陛下登基不过几天,你竟然就想立刻看到成就?”
这是什么恐怖发言??
魏征淡定回应:“祸福无门,唯人所召,陛下若能同周文之小心,追殷汤之罪己,勤而行之。对今时思而改之。自然可以使万物更新,改变臣现在的所见所闻。”「1」
“但肉眼可见,陛下并不能做到改变我的所见所闻,故而国家治乱,在于陛下一人而已。”
多扎心的发言啊,没有经历过魏征发言毒打的秦朝臣子们惊叹。
这是什么皇上罪己论?
他们看向上首的新皇,期望新皇反驳,但新皇面上虽有怅然但确实认同的!
李世民怎么不认同呢?
他的亲亲玄成所讲的这些话他熟悉极了。
这波进谏套路和狠辣发言不就是玄成上辈子进谏的《十渐不克终疏》。
该死啊,竟然现在才记起来,要知道当初这他早就看过很多遍了,他还把这谏言列为屏障,让自己朝夕见之,兼录付史官了呢!
嗯,当初是当着所有五品以上的官员面被上奏的,当时的人真多。李世民想。
被新皇态度影响到的众人禁言了,细细想来他们觉得
……这丫的讲得真的有理啊!
魏征的话明显还未说完,他继续说道:“臣方才观陛下求贤如渴,欲亲爱贤才,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但秦朝贤才分布各地,却无途径进咸阳为国效力。”
似是想到了什么,魏征还叹了一口气,让人只以为这无途为国效力的人也有他一个。
只有李世民猜到他的魏征是在可惜他家科举制没法直接搬到秦朝来。
魏征继续道:“循环往复之下,朝堂之人只剩下世家大族者能进朝堂。”
“臣奏陛下不察贤才之过,此为四也。”
世家大族沸腾了,他们觉得自己被内涵,并且有证据。
他们怒视魏征,把祈求的眼神看向蒙毅等人。可惜,这个秦朝此时最大家族代表没看他们,他们低眉顺眼,对此毫无异议。
魏征下最后的结语:“诚愚鄙,不达事机,略举所见四条,辄以上闻圣听,伏愿陛下采臣狂瞽之言,参以刍荛之议,思而改之,与物更新。”
此折磨终于结束了,但众人却不知道说啥了。
因为左相说得委实精彩,真的是把他们模糊想说的总结了,没想到的也说了。
他们知道的还没对方说的完备呢!
李世民觉得这些话虽然残忍,但也觉得说得有理,他道:“爱卿之所言皆是望朕统御天下,将圣道广播九州,礼教振兴,威加海外,使得百姓年谷丰稔,菽粟丰收。”
“朕今闻过矣,愿改之。”
李世民的态度,魏征很满意,这些问题确实是他依据所见总结的,也是希望陛下能进行整改的。
但魏征却不满意此刻同僚们的态度了,因为此刻他的同僚们竟然没有说话。
他提出谏言了,接下去不是应该踊跃发言,说出解决方式吗?
嗯,就如当初的玄龄一样。
进谏完的魏征退回自己的位置,看了一眼恢复老神在在的房玄龄和此刻已经放松下来,甚至有些开始发呆的同僚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