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寒婿的科举路(253)
事成!
载欣载奔回到沈家,恨不得立刻告诉家人,甚至公诸于众,让在京城混的每一只狗都知道,他,沈持,要娶媳妇儿了。
但是眼下六礼未行聘书未下,还得埋在肚子里不能说出去。但不妨碍他高兴,去他的勤政吧,容他先摆烂几日去瞧瞧京城有什么新鲜玩意儿。
听说沈持这么闲,獬豸书肆的潘掌柜找上门来了,他提了两个秋后吃得肥嘟嘟绿油油叫声响亮的蝈蝈:“沈大人,您先前答应在下给蝈蝈点药,让买《鸣虫》一书的雅士们开开眼……”
沈持:“行。”他眼下非常随和好脾气。
好家伙,京城的蝈蝈都比禄县田野间的个头大。他看着这两只蝈蝈心想:好,今年先随便点一两只打打名声,明年开春京兆府要是能筹办得起花朝节,到时候也好让鸣虫去助阵,添个噱头。
等一应朱砂松脂什么的都买齐,沈持动手三下五除二给两只蝈蝈点了药,然后它们一下子哑巴了。潘掌柜:“……”有毒……吗?
沈持:“它们适应一下就会重新叫的。”
潘掌柜笑得脸有点皱巴:“是,等下会叫。”沈持:“……”请不要怀疑我的技术。
果然,半个时辰之后,蝈蝈换了种叫法,从抠脚大汉一下子变成了卖艺的,悦耳的嘞。
潘掌柜眉开眼笑地搓搓手:“这两只蝈蝈一亮相,《雅虫》肯定大卖,沈大人等着收银子吧。”
沈持:“潘掌柜真是在下的贵人。”知道他要多攒银子娶媳妇儿用,想法子给他广开财路呢。
过了三五日,史二夫人在散值时来京兆府寻他:“沈大人,择日来提亲吧。”几经曲折,史家上下应允了这门亲事。
沈持有些紧张地说道:“晚辈遵命。”
回到家后,他先将此事告知沈山:“爷,这也许是天意吧,咱们家还是要和史家结亲的。”
沈山拿出他从禄县带到京城的包袱,摸了摸,从中拿出一截暗蓝色的刀绳:“这是当年史老将军留给我的信物,想来是他要信守承诺,叫你娶史家闺女的,他到底是一言九鼎的。”
第131章
沈持接过那根刀绳拿在手里看了看:“爷, 这根刀绳,送还于史家吧。”
沈山:“我这次来京城,本就有这个意思, 只是一直不知以什么借口去拜访史家,无端去说怕人家以为咱们要挟要结亲, 这下可以名正言顺地还回去了,我心里也轻巧多了。”
“嗯, ”沈持说道:“两家很快要走动起来,爷找个机会还了吧。”
沈、史两家结亲的意愿明朗之后, 便要行六礼了。
古人敬慎婚姻, 讲究“敬兹新姻, 六礼不愆。①”,在《礼记·士昏义》、《弘律》——当朝律例中规定六礼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六礼行毕, 姻亲才算既结。很有仪式感。
头一礼“纳采”,其实就是说媒, 婚由媒妁, 两家要成一门亲事, 必须有媒人,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去提亲,一般都是提前通过气的,两家都有意之后才正经上门的, 不会随随便便去, 纳采时要带一只雁作为礼, 男方的媒人到来后,女方要到家门口迎接,接受媒人带来的雁, 表示正式接受这门亲事。
沈山问沈持:“阿池,谁来做媒去史家提亲?”
“我已打听到京中的风俗,”沈持说道:“最好是与两家都交好的人。”
记得之前在黔地开矿的时候姜蘅姜道长曾说他多年前曾到过史家府上,听着与史家的关系还不错,想着就找他了,于是说道:“爷,这个人我来找。”
沈山:“雁的话,听说文官娶亲用木雕的?”只有武官才会亲自去猎。文官他想猎大雁也拉不动弓箭啊。
沈持:“大雁……京城有人养专门用于行六礼之数的雁。”
沈山:“……”京城真是好,他发现这里就没有花银子买不到东西。
“提亲的时候,”沈山握着那条刀绳,说道:“把它还给史家吧。”
沈持“嗯”了声。
家中张罗着去买大雁,沈持则去玄都观中寻姜蘅,姜道长跟师弟邱长风不同,他比较宅,几乎不云游,很顺利就找到了人,说明来意,姜道长哈哈笑道:“老道就说,史家三娘是个福气绵长的女娃儿,这不沈大人你这位贵婿就找她来了。”
沈持:“……姜道长的相人之术真厉害。”
姜蘅凑近他耳边说道:“沈大人日后必能儿孙满堂。”
沈持:“借道长吉言。”虽没再脸红,但声音有点发僵了。
媒人找好了,大雁寻来了,择了九月十九去史家纳采。如今是九月初,还得等上一阵子。
沈持照旧每日上朝、上值,不过添了夜里在家中后院舞剑的事,而史玉皎则还未解甲归来待嫁,她常在操练兵马之余巡视长满蒹葭,野鸭鹳鹤占据着杂草丛生的丘陵、山间,夜间归营,写了在黔地戍守的所见所闻,菖蒲覆盖所行之山路,水流冲刷山下之石床,流若织文,响若琴操……
一日兰翠看了说道:“原来将军还有这般文采,一点儿都不逊色京城才女,日后必然与状元郎出身的沈大人花开并蒂,琴瑟甚笃。”
史玉皎淡然说道:“我这两日看了些杂书,新学的。”
她的书案上面立着几本文人士子爱看的诗赋,有宋玉的《高唐赋》、庾信的《枯树赋》、江淹的《别赋》……
“学学好,”兰翠笑道:“总不能日后结成夫妇,沈大人在那边吟诗做赋,将军听不懂也搭不上话,那日子是没办法过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