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门寒婿的科举路(421)
“大王,徽州府的寿州啊。”王有人说道。
在徽州府有这么一个地方,它自古以来即是兵家必争之地——寿州,这个地方东据淮河,西控淠颍,南临淮南平原,在军事上有中原屏障、江南咽喉之称,当年的淝水大战就是在这里打的,逐鹿天下之人都知道,寿州一得,便可长趋南下,饮马长江矣。
江南富饶之地,唾手可得啊。
李虎有些犹豫:“可是军师,咱们从寿张到寿州,几百里地,万一路上被朝廷军袭击,不保险啊。”
“大王,这就有用得到姓沈的地方了,”王有仁说道:“咱们,先佯装愿意招安。”背地里出其不意派人去攻打突袭寿州城。
李虎:“嗯,这才是个像样的好主意。”让王有仁给沈持写信,表明他愿意接受朝廷的招安。
王有仁是想假戏真做,他算准了李虎攻打不成寿州,到时候既已向朝廷表明招安之意,没有退路,不得不招安。而李虎亦然,他想着一面以招安的幌子遮着朝廷的眼,一面暗中派兵前往寿州……二人心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当夜,王有仁以李虎之名给沈持写信,信中说:自己啸聚百姓,起义攻城,本来是打算为朝廷守城尽忠的。还说,希望沈大人为他们说说好话,让皇帝赦免他们的鲁莽罪行,他们这三万兵马日后愿意主动担当起戍边的重任……
……
次日,沈持收到了李虎写来的信,他笑着对济南府兵将领尤凤说道:“李虎想要被招安。”瞧着封信,写得多情真意切啊。
尤凤:“沈大人如何应对呢?”
沈持倏然一笑:“尤将军,李虎在信中说他手里有三万兵马,是实话吗?”
尤凤:“大人,刚起事的时候他就对外宣称三万,”他算了一下说道:“这个人数,不太对。”
沈持:“请将军派人去打听打听,李虎的军队买盐情况。”
军粮无从算起,但是每个人一日吃的盐是定量的,因而只要打听到李虎的大营之中采买食盐的情况,是否在某个时间采买量加大等等,就可以推测出他手中的兵马是否大增。
第210章
盐。
对了, 盐。
他在济南府驻兵十多年,手下的将士一直是两万余人,年年采买的食盐都是定量的, 几乎从未变过。
因而通过采买食盐的斤两,大致可以判断出李虎手里到底有多少人马, 是不是如他说所的,从始自终都是三万之数。
倘若他不肯以实相告, 隐瞒手中的兵马之数,那有几分诚意被招安, 就要重新掂量了。
尤凤:“是, 末将立刻遣人去打探。”当日调了两名斥候悄悄前往摸进寿张。
沈持又把知府孔及请来, 问道:“孔大人,市面上粮食供应如何?”
他一到齐州就过问了粮食的事儿。
孔及:“下官说服了治下的几家粮商, 他们已经开始降价售粮了, 也打发人从陆路到汉口等地去买粮……”
“嗯,”沈持说道:“那就好。”
百姓有粮食买了, 心稳住了, 便不再想着去投奔李虎, 那么追随贼寇的人数便不会再多,声势不会再壮大,毕竟能活下去谁去造反,被官府抓住是要杀头的……这是给他们来了个釜底抽薪。
济南府在朝廷手里的州、县也就稳住了。
不过沈持还是不放心孔及办事, 亲自给江苏知府刘兆——此人曾是王渊的学生, 他攀附这层关系, 写了封信,向那边借五十万石粮食,请人家走陆路给送到济南府来。
……
两日后。
尤凤很快打听了李虎军中采买的食盐量, 急急来告诉沈持:“大人,李虎军中采买的食盐一次比一次多,据算着是五万多人左右的食用量。”
五万人,呵,与他信中所说的三万人差两万人之多。
果然,李虎没说实话。
他既没有招安的诚意,那么必还要继续起事。
沈持:“尤将军,或许他要攻城,你谨慎些。”
尤凤:“是,大人,末将早就立过誓,要与齐州城共存亡。护卫大人安全。”
沈持听他这么说心里不是滋味:“……”倒也没有这么悲壮。
他盯着地图问尤凤:“从李虎以往攻城的手法来看,他们不会来齐州。”
“那……那他们打哪儿?”尤凤有点憨地问。
沈持还在看地图:“不得而知啊。”
可能是离寿张比较近的州或者县,也可能不是。
尤凤:“……”这不是等于没说吗。
“尤将军先回去歇息,”沈持端茶送客:“本官再想想。”
尤凤一摆袍子告退。
沈持坐下来喝了半盏茶,等一干随行的同僚来找他,他把这件事同他们说了:“李虎并非真心招安,他另有打算。”
众人一凛:“沈大人,他既然并非诚心招安,为何要给咱们写信?”
马上有人反应过来:“莫非,他想稳住朝廷,再图更大的事?”
沈持点点头:“应该是这样的。”
众人面面相觑:既然李虎不打算招安,那么他不会一直偏安在寿张那个巴掌大点儿的地方,必然要继续攻城略地……
“沈大人打算如何应对?”他们问道:“得请求朝廷派兵前来扫清贼寇了吧?”
招安无门,唯有硬打了。
沈持说道:“我也唯有假意应他,”他看着同僚们:“就算朝廷派兵前来,未知李虎接下来要攻打哪里,也束手无策。”
总不能跟在李虎屁股后面追着他跑吧。
“假意应他之后,”随行的兵部主事赵石读过兵书,算是懂几分谋略,说道:“最好能打探到他们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