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高门寒婿的科举路(44)

作者: 三六九龄 阅读记录

神童的名号也就此落实。

多戏剧!

这次外舍丙班考进内舍的仅有两人,同班的裴惟也在榜上,两个人互相道贺。先前倨傲的冯高和何九鸣,这次竟落了榜,二人嚎啕大哭。

沈持在班上的人缘不错,多数同窗和他没有过节,进入内舍的或是没有进去的,都纷纷前来道贺。

“收拾书桌到内舍去吧。”周渔笑盈盈地进来说了几句祝贺他们的话,也勉励没有进入内舍的:“好好念书,争取明年考进内舍班。”

中午日光如炬。

周渔嘴角一抿,三个字一字一顿:“好好学。”

沈持说了句:“必不辜负先生的叮嘱。”

次日,他和裴惟吭哧吭哧搬出了外舍,由李夫子领着,往后面一道院子的内舍走去。

青瓦书院的内舍一共有两个班,一个班大概三、四十人,不到百人的规模。

他和裴惟被分在内舍乙班,这里的学生年龄差距有点大,从9岁到十四岁不等,无一例外,来了这里之后,要开始科举的正餐——深读四书五经,学做八股文。

他俩搬着书桌到内舍找位子放下。

裴惟和他相邻而坐。内舍的同窗有像沈持这样早慧的,也有扎扎实实读了两三年外舍才考进来的,相对比较稳重,没有叽叽喳喳地围上来,而是先执礼,然后互报姓名,这就算认识了。

教乙班的夫子也是两位,三十来岁,威严但也温和,视学生如亲子。

《论语公冶长》像先生那样拖腔拉调,慢慢地背:“道不行,乘淳浮于海……”

不过读书声换成了“之乎者也。”,外人听着是迂腐的,可沈持浑然不觉,他听着他们背上一遍,自己也会了。

蒙童们知道内舍班的人都是读了两三年才进去的,不能跟沈持比。家长也会说“他沈持记性好到堪比神童,你就一凡人,神童路上行人少,老实念书笑哈哈。”

进入内舍班后,沈持重新盘算起书院食堂的事情。

他每日散学后钻研当朝的食谱,用能买到的食材在后院灶台上做饭吃。以及,去雨后的山上捡菌子。

以及,置办锅碗瓢盆。

孟度头一次还连连呼叫“只做简单的菜式”能果腹就行了你干嘛做那么花里胡哨的饭菜,直到他嗅了一辈子菌菇炒鸡蛋的香气后,忍不住问他:“你的菌菇不错,自己采摘的?”

沈持:“嗯,无毒,可食用。”

“大理府有一种菌子叫见手青,”孟度说道:“吃了能让人看见故人。”他流着口水,使劲吸鼻子。

沈持:“……”

不是能看见会跳舞的小人儿吗。

孟度:“不知道咱们这里种不种得出见手青?”

沈持:“没见过。”

他心想,即便这地方有,他也不敢采回来做菜吃的,毕竟没有后世的医疗条件,只怕吃下去要跟看见的小人一块儿走了。

孟度:“要是你看见了,帮给我采摘回来一丛。”

“……”沈持:先生你到底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又十日后,筹备得当,择了个吉日,沈持黎明即起,出去采买后回来在灶台上忙活一通,而后看看时辰不早,洗净手在小院门口贴上告示及当日的菜谱——书院食堂从今日起开业。

做好这一切,沈持穿过院子,去内舍乙班上课。

到晌午放学时分,几个饥肠辘辘的学生跑过来,看到门口贴的食谱:“状元酱猪肘?”

“鸡油炒时蔬?”

“要钱吗?”有学生问。

这时候来了个胖胖的学生,念出了告示上最有用的一句话“免费”,蒙童们兴奋地叫道“快去尝尝。”

早前几年,青瓦书院本就会供一餐晌午饭的,后来没了,他们还遗憾没赶上好时候,这不,好处又回来了。

小院里摆着几张长餐桌,配以整齐摆放的凳子。

片刻,沈持从外面旋风一样走进来,他笑眯眯地进去端出来一锅酱猪肘,才将炖好的酱肘子形状完整,红中透紫,皮肉软糯,光看着已经叫人流口水了。

这是他五更初去早市买的新鲜的猪肘子,处理后佐以桂皮、花椒、生姜、黄酒、粗盐、糖色等,放在瓦罐中大火烧开,旺火沸腾后转用中火,煮4个小时左右,这两个时辰他正好在教室上课,课间回来调一调火,再转小火,煮约半个时辰,锅内汤汁浓稠时,取出晾凉。

“大家都坐好,”沈持用清水洗净手,拿着刀一块块切好:“我来分。”

蒙童们乖乖坐着等分吃酱猪肘,有富贵人家的孩子不好意思白吃书院的东西,腼腆地说道:“我明儿带一整只生猪肘来给书院的食堂。”

沈持:“不用不用,这是孟先生请咱们吃的,我也是帮忙搭把手,呵呵……”

他利索地给每个来吃晌午饭的学生分了一块:“试试好不好吃。”

酱猪肘一口吃下去流出清油,入口即化,香味扑鼻,利口不腻。“好吃。”“真好吃。”时不时便听到这样的惊呼声。

可惜每人只分到一小份,三两口便没了。有带米饭的同学去锅中舀了汤浇在米饭上,大快朵颐起来。

“沈兄,”江载雪问他:“明儿吃什么?”他吃完盘中最后一根鸡油炒青菜,优雅地用手帕沾水擦拭干净嘴角,含了一口茶水漱了才开口说话。

“是啊是啊,”好几个人也都跟着他问:“明天吃什么呢?”

他们已经开始期待明天的菜式了。

沈持笑道:“我还在想。”

先前外舍丙班的小黑胖张旺,听说他在张罗书院食堂的事,跑过来捧场:“沈兄,你会烧草鱼吗?会烧的话,我明日一早背一筐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