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高门寒婿的科举路(468)

作者: 三六九龄 阅读记录

杨回心中火急火燎,只想着怎么脱身找到陈世仪商议对策,他支吾道:“是啊,是啊……”焦躁之态显眼。

这时候仓吏多了句嘴:“杨大人身体不适?”

语毕,在座官吏们的目光齐刷刷一致投到了杨回身上:“杨大人?”

杨回慌了,忙垂目遮掩道:“许是方才来时受了些许颠簸,略有些不适……不碍事,多谢诸位大人关怀。”

欧阳谷看了他一眼,脑中闪过一瞬息的疑惑:“杨大人既然身体欠佳,快回去歇息吧。”

“多谢大人体恤,”杨回巴不得赶紧离开这里,起身施礼道:“下官告辞。”

说完离席而去。

欧阳谷又在常平仓里转了半炷香的工夫,越想越觉得不对劲,他立马叫了名心腹书吏余平,使了个眼色:“你这几日留意着杨大人。”

余平应了声“是”,接下来便盯住了杨回的一举一动。

……

杨回从常平仓出来立马找到陈世仪,问他:“这是怎么回事?”

“我也不知道,”陈世仪得知户部命常平仓将囤的生丝全部售卖出去后也大惊失色:“户部……户部的文书怎么快就来了吗?”

他原本的计划是等把生丝的价格炒高之后,商行由于恐慌手里订购了大量的生丝,得知北地没有发生旱情之后,生丝就不值钱了价格回落到泥里,这样常平仓里囤的生丝再没有卖出去的可能,甚至为了稳住市价还得花银子继续收购、囤积,那就赔大发了。

没想到常平仓反向操作,就这么利利索索地把生丝抛出去了,他们反倒因为前期为了做足戏抢购生丝而折进去上百万两银子。

杨回冷冷看了他一眼:“连陈先生都不知道,本官又该问谁呢。”

不光杭州府常平仓售光了生丝,连临近的松江府也开仓售卖,生丝商不着急了,也不再加价订购生丝了。

情况急转直下。

陈世仪被问得说不出话来。杨回拂袖而去,临走扔下句话:“尽快滚出杭州府,有多远滚多远。”

陈世仪:“是。”

“叫你的同伙也都赶紧离开杭州府,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杨回边走边骂骂咧咧。

陈世仪叹了口气:他肯跑,那些花了银子订购生丝的商人还没来得及卖成银子,断然不肯走的。

……

杨回去见陈世仪的事被余平盯梢到,但他没听到二人说什么,只能汇报给欧阳谷:“杨大人见了个操着京城口音的男子。”

欧阳谷听了越发生疑,翌日,他召集治下的商行:“本官始终没有听到户部关于北地大旱的说法,以本官看,杭州府内的生丝不会很短缺,不要再四处高价订购生丝了。”

这次,有些沉不住气的商人甚至拿出了三成作为订金,有百万两银子之多。听到欧阳谷的话后,凭着他们从商多年的预感,生丝的价格要跌了。

他们本来还庆幸自己订购到了生丝,才没安生几天,又要担忧价格跌亏钱了。他们的担忧不是在两日后就兑现了,头一批囤生丝的商行开始以低价抛售,供应一多,市面上的生丝价格应声回落,甚至急剧下跌。

要知道,一样商品一旦有人开始低价抛售,那么第二家第三家立马就会跟上,而且一个卖的价钱比一家低,生怕脱手慢了。

那些把全部身价,甚至向钱庄借钱订购生丝的商行拨着算盘,痛不欲生,一边低价卖出一边骂自己当初为什么不听知府大人的话非去高价囤生丝……追悔莫及。

谁知又过了不几日,又传去风声,说是大理寺少卿冯遂来了,据闻有人在散播谣言,故意扰乱杭州府的生丝价格,要查出来后抓人治罪。

什么北地大旱,战事将起,生丝短缺……全是谣言!

早已草木皆兵的生丝行情更糟糕,一夜之间又跌下去六七成,哪怕这样也卖不出去了。

商人们恨得牙痒。

欧阳谷:幸亏他提前让余平监视了杨回,果然里头有鬼,不然,大理寺少卿来了一问三不知,还真拿人家是来打拐的,那就闹笑话了。

为了安抚治下的商行,他又命常平仓以高于市价一成的价格收购生丝,不过不是有多少收多少,而是限定每家二十万斤,与先前囤积的数量大差不差。

许多商行已经走投无路,常平仓收购生丝之举给了他们暂时周转的期望,也不敢计较价钱了,争先恐后将生丝卖与官府,换了部分银子回来维持生意运转。

勉强能喘口气。

这么一来,他们虽折了银子,但心中并不怨恨常平仓,甚至还心存感激——这是给了他们一条活路啊。

“今年生丝价钱低,”欧阳谷又说道:“养蚕的人也会减少,明年生丝的价格定然要涨,诸位,手里囤些生丝不是坏事,别都低价卖出。”

……

两日后,大理寺少卿冯遂在一片桑麻天气绿,养蚕时节到了杭州府。

冯遂到了之后悄悄进入杭州府衙的留署,人还未露面,直接让府衙的衙役们将茶楼酒肆的说书人“请”进了衙门:“欧阳大人有所不知,各地散播谣言,多半是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

欧阳谷:“……”杭州府向来治下安定,他这些年无为而治,对这些迟钝了。

那名最先散播西北大旱的黄姓说书人也在其中。

而后,冯遂又说道:“还有,欧阳大人,是谁最先买空杭州府内的生丝的?立马抓捕。”

欧阳谷倒是没想到这一步,额上忽然沁出汗来:“……嗯,本官疏忽了,这就去查。”撒出衙役四处去问,幸好冯遂果断、动手快、下手狠,在他们一伙人打算逃出杭州府之前,在码头上把人给堵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