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方的风江南的雨(54)
钟山变成了一条蛟龙,孟总化身老龙王,命他去东海探听敌情。他一头扎进黑暗的海底,身上的鳞片好重好重,忽然发现前边有一束光亮,光亮处有一条白鳍豚,心想,白鳍豚怎么由长江游到了东海?白鳍豚一转身就幻化成一条好看的美人鱼,美人鱼长着一张徐美玲似的包子脸,引导他来到一处淡粉色的珊瑚礁上,珊瑚礁柔柔软软的,躺在上面很舒服,身上的鳞片也不那么沉重了。
半夜里,钟山迷迷糊糊醒来,喉咙干渴,伸手去摸床头灯想找水喝,却摸空了。再一划拉,摸到了一头短发,不是美惠的长卷发,酒一下子醒了一半儿。
徐美玲起身踩亮地灯,钟山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我怎么睡在这里?”又见自己还穿着衬衫外裤,只是领口衣扣和皮带松开了,再见徐美玲,穿的是一套纯白色家居服,紧张的情绪略微有所放松。
徐美玲把一杯温开水递到钟山手中,说:“你那几位哥哥把你交给我,就各自跑掉了,我又找不到你家,只好把你带我家来了。”
“我没做啥越格的事吧?”钟山揉了揉眼睛,认真地问。
徐美玲吃吃地笑了:“你想做啥事?现在也不迟呀。”
钟山没想到短短三年不见,徐美玲竟变得这样轻佻起来。
徐美玲看出钟山的心思,说:“你一路嚷着要去东海,下出租车吐了好几起儿,我好不容易把你弄上楼,怕你躺着不舒服,才帮你宽了衣解了带,能做啥越格的事?”
钟山问:“你老公和孩子呢?”
徐美玲伤感地说:“老公下海发了大财,带着小的跑啦!这不是今晚有饭局嘛,女儿住在了姥姥家。”
钟山看美玲悲苦的表情,忽然对这个女人生出几分怜爱,眼神也变得温柔起来。
徐美玲又说:“钟山,你不知道,从见你第一次起,我对你的印象就特别好,你不知道我有多羡慕林美惠,几辈子修来的福,找到你这么一个才貌双全的好老公,真的是人中的龙凤。后来看你拍的电视片,写的新闻稿,证明我真的没有看错人。如果早认识你,我说什么也要把你追到手,为你当牛做马都行。”
钟山笑道:“你把我夸得我都不知道北在哪了,我哪有你说的那么好,我家林美惠还总说这辈子瞎了狗眼找了我呢!”
徐美玲说:“她那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过你放心,我不会缠着你的,也不会跟她抢你,我痛恨小三儿,自己怎么可以再去做小三儿?我们只是朋友关系,希望你能认我这个朋友,希望你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能偶尔关心关心我。”
徐美玲的一番话把还没有从酒醉中彻底清醒的钟山搅得更加糊涂,他不知道既不是第三者又偶尔去关心,这样的人物关系该如何相处。看看墙上的石英钟,已经下半夜两点了,忙扣衣服扣子,紧皮带,说:“我没跟家里说今晚不回去,他们会着急的。”
美玲送钟山到房门口,忽然扑上去抱住他的腰,把一张包子脸埋在他宽阔的胸膛里。钟山感受着这张如少女般可爱面孔摄魂夺魄的肉感,内心中的“两个我”又开始激烈打斗起来,正当那个“小我”要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候,美玲松了手,抬起头,幽幽地说:“走吧,路上注意安全。”
☆、第三十五章 派驻安台
周一上午,钟山随孟总坐车前往安台市商谈组建记者站事宜。
车离开市区,驶进通往安台市的省道,车速开始加快,车内的空调散发着宜人的冷气。
时令已经入夏,钟山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满眼是郁郁葱葱的绿,路两侧是笔直的白杨树,田野里是雨后正疯长的一望无际的庄稼。
钟山想起了12岁那年一个人偷偷从家里跑出来去乡下大伯家的往事。那一次,他个子矮,还看不到路两旁的风景。这一次,他坐在前面,沿途风光尽收眼底。想起即将开始的崭新事业,更是豪情万丈壮志凌云。
孟总问:“小钟啊,组建记者站的事,你有什么自己的打算?”
钟山回过头,微微侧着身子,对坐在司机后边的孟总说:“孟总,我这两天思考了下,当务之急共有三件事:第一,是记者站选址问题。我星期六已经跟安台宣传部分管新闻工作的王家榆副部长沟通了,他答应帮助协调;第二,是选记者问题。我算一个记者,报社总部暂时不用派其他人来,可以借助当地的力量,安台有自己的内部刊号安台市报,安台市报记者都可以作为我们的特约记者,当然稿件质量得由我们把关,这一点,也与王副部长初步达成一致;第三,是创收问题。组建记者站,为即将扩版的报纸扩大稿源是一个目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增加广告收入,安台是青山地区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我们组建记者站后,要迅速抢占先机,培育广告市场,这方面,倒需要招聘几个专门人员去做,先期,我觉得先招三至五名,留一名在记者站负责接待工作,其他人员下去跑业务。”
孟总一边听钟山说自己的想法,一边不住地点头。他最欣赏钟山的地方,就是他写文章和言谈的逻辑性。这三个方面,正合了他的心意,而且比他想得还要细致具体,有的方面已经开始落实了。
安台市对青山日报社组建记者站事宜非常重视,市委邹书记亲自接见了孟凡野和钟山,并当场拍板腾出安台宾馆一楼两个房间无偿提供给青山日报社,作为记者站办公场所,桌椅、电话、传真机等办公用品都给置办齐。
告别邹书记,在去往安台宾馆吃饭的路上,宣传部王副部长悄悄告诉孟总和钟山:“邹老大当你们面没说,已经给我们宣传部下死任务了,每个月必须得在《青山日报》发一篇关于安台的头版头题。这我哪里能做得了主啊,还得请孟总和钟站长襄助啊!”
孟总说:“没问题,到时候你找钟站长要账就行啦!”
来到安台宾馆,王家榆先带孟总和钟山参观了准备拨给他们做记者站的两个房间,每间都有四十多平,采光也好。孟、钟二人都表示十分满意。
午饭后,钟山对孟总说:“我既然来了,今天就算第一天到记者站上班,这一周都不回去了,下周,如果孟总有时间的话,可以来视察一下记者站建设情况。
一周时间,钟山做了四件事。
一是完成了记者站办公场所的装修布置工作。将两个大房间中的一个隔出两间,里间作为站长办公室,摆了一个写字台,一组书架,两个沙发。外间作为采编室,摆了四个办公桌和两组卷柜。另一个大房间作为广告室,依照现代化写字楼的风格,装了六个半透明单独小隔断。
二是完成了特约记者的协议签订工作。与安台市报十名记者签署了特约记者协议,内容包括稿件数量、质量、稿酬支付方式等。
三是已经达成了三名广告人员的招聘意向。令他感到不爽的是,王家榆副部长把自己的侄子安插进来了,钟山与这个*见一面,就看出他是个不学无术游手好闲的主儿,又不好驳王副部长的面子,因为近一周的工作都是王在提供大力支持。
四是采写了一篇安台市的头版头题长篇工作通讯,题目是《在希望的田野上》,从农业、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居民生活改善等多维度,展现了安台市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三年来取得的可喜发展成果,文章洋洋洒洒三千字,既有思想高度,又有情感文采,读起来令人荡气回肠。
星期五,通过传真把稿件传给青山日报总编室后,钟山给孟总打了个电话,汇报了一周来的工作进展情况。并邀请孟总如果工作不忙,周六可以前来视察。
孟总在电话里兴奋地说:“不是视察,明天我就去直接给记者站挂牌,宣告记者站成立。你那边紧锣密鼓,我这里也不能坐享其成呀,已经让后勤处做好了牌匾。你还要做一件事,就是写一篇青山日报社安台记者站宣告成立的消息,周一与你那篇长篇通讯同时在一版发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