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我爹是暴君(33)
顾明昌气得不行,偏偏顾闻还拜得名师,真正让清流文士们开始接纳,他就完全没戏唱了。
曾经那点文人当中的名气,不仅不再是他的骄傲,反而成了一个笑话,提起来就像踩了他一脚。
于是这才子名声他再也不争,却处处和顾闻较劲起来。
那时有皇太子在,顾闻一个完全不受宠,靠着名师才有了几分名声的皇子。顾明昌根本不放在眼里。
毕竟相比起自己的亲兄弟来说,他这种没有什么竞争机会的旁支兄弟,那时一点威胁都没有。
但谁知道呢?太子就这么去了。
朝中大臣们打成一团,他们现在分成了好几派。
有人支持拥有嫡子身份的肃王顾珩,有人支持排行最张的陈王顾遂,有人支持太子嫡子顾明和,甚至还有人支持最受皇帝宠爱的英王顾琛。当然,更多人支持成年留京的益王顾闻。
他们各有各的理由,但对顾明昌来说,情况就不一样了。
太子嫡子年幼,在一群成年叔叔的威胁下,即便勉强大登位,也很难说能不能压得住。
郡王府和东宫的关系一向密切,要是有可能,他们也不是不想支持太子的儿子呀。
可问题是,他唯一的姐姐嫁去别国,一旦小堂弟弹压不住,让朝廷生乱,他们如何先不说,他远在别国和亲的姐姐可就要遭殃了。
虽然十多年不见,但对自己仅有的长姐,顾明昌还是有几分心疼的。
尤其是看着自家那些堂姐堂妹们,再想想自己孤身远嫁的姐姐,那滋味儿,别提了。
再就是陈王,陈王年长,早年曾出入行伍,带病打仗。
虽不能说战功赫赫,但也的确在军队里干得有模有样。即便后来因伤退伍,但他到底是在战场上受的伤,算是于国有功,很受朝臣以及将军们的尊敬。
但还是那句话,陈王是个当过大头兵的,这让他成为了铁杆的强硬派,只要一有机会就想北伐,想要不惜一切力量,收回边疆失散之地。
如果他上位,顾明昌确定,他肯定屁股还没在龙椅上坐热,这仗就得开打——陈王年过四十,时间对他来说是最紧迫的事。
这也不能说他不好,但凡自己没有个远嫁和亲的姐姐呢?顾明昌觉得自己怎么着也得支持他。
可他不想叔叔第一天登基,第二天北伐,第三天看到他阿姊的人头在成门上挂。
余下的几位,最有希望的就是肃王了。
他是孝宪皇后之子,光嫡出这一点就占极大优势,朝堂上那些吵来吵去的老古板,会有很多人支持他。
第二,肃王年少离京,和自己没有什么矛盾,不怕他对郡王府心怀恶意。
第三,也是他最看好的一点,就是肃王性子软糯,听说在封地时,成日无所事事,不是骑马就是带孩子。
这样一个活在孩子堆里的皇子,显然不是陈王那种一上来就喊打喊杀的人。
不天天想着打仗,自己姐姐的日子就好过多了。
再来,肃王离京多年,对京中大臣各路勋贵不熟,不是正好需要一个帮手?
自己这扬名立万的机会不就来了么?
所以从一开始,顾明昌就在几个候选人中选定了肃王。
为此还撺掇着老父亲见天儿的进宫,给皇上他老人家吹耳旁风,虽然不知效果如何,但他觉得机会很大。
却不想,这边他正摩拳擦掌想混个从龙之功呢,那头却说肃王遇刺失踪了。
顾明昌一口气差点上不来。
他是瞧上他软糯无能,不知争抢,但不要无能到刚出门就被刺杀了啊!
这要是连京城的大门儿都摸不到,说再多又有什么用?
“说来说去,还是留在京中的皇子们比较靠谱些。”顾明昌咬咬牙道:“除了他顾闻,这京中又不是没有别的皇子了,这不还有瑞王和直王么?”
瑞王顾琛,年十四,比太子长子大三岁。直王顾均,年十三,比太子长子大两岁。虽依旧年少,却是堪堪能够说亲的年纪了。
郡王妃卢氏眉头紧皱:“您的意思是?”
“后位。”顾明昌道:“一个后位,总能换来一个世家的鼎力支持。”
卢氏很想说,你凭什么觉得这后位是你能随手给出去的?你哪儿来的决定资格?
但她是个听凭丈夫做决定惯了的,即便心中有疑问,也不会说出来。反而还收拾礼物,提醒他出门注意安全。
然而卢氏会让着他别人就不会,谢月泉当时就问了:“郡王殿下您口才了得,能说服陛下立端王为太子?”
这不就是因为说服不了,这才来找帮手嘛!顾明昌很不高兴谢家的不识趣。
谢月泉见状,也没有说什么,只笑呵呵地请他下棋看戏听小曲儿,至于儿女婚事之类,却是提也不提的。
顾明昌没办法,只能气呼呼地告辞了。
等他走了之后,谢青松才从隔壁慢悠悠地踱出来,嗤笑道:“一个小小的郡王,平日给他几分脸面,还正当自己是个人物了,竟也想在立储一事上搅风搅雨。”
先不说以端王和直王的年纪资质,到底有没有那个资格争夺太子之位,便是谢家要站队,也不可能绕过几位更有能力的亲王,转而靠向几个一看就没机会的小皇子。
谢家可是有女儿做王妃的,肃王不管是身份还是年纪,都要比端王要有优势得多,就更别提直王了。
他家犯得着在这个节骨眼儿上送出去一个女儿,就为了给肃王找不痛快?
当然,肃王妃谢华年是隔房伯父家的女儿,不是他们这一房的。这大概是顾明昌敢登门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