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我爹是暴君(73)
“生死与共?和本王?”
顾珩差点儿把他们也配这几个字挂脸上了。
顾明昌很尴尬,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同意,这么好的事儿。
当然他更多的是着急,生怕肃王不答应,就活活错过皇后这个好帮手。
可惜对肃王来说,用女儿来做交易,别说他没有想过,谁提出来都是对他的冒犯和侮辱。
更不要说他根本不需要什么皇后的助力,在‘野魂顾明意’出现后他立刻就开始谋划,一切就是为了今天。该做的准备早就做好,还用得着一个不得宠的深宫女流的支持?
先不说以他的身份立场,合不合适跟太过年轻的皇后有任何来往,就算要有,也不是用这种方式。
他的王女,未来的公主,以后成年虽然要招驸马,但招个外戚子弟做驸马?他疯了么?
肃王直接把顾明昌赶了出去。
但这消息,却还是传到了王妃耳朵里。
这位贤良淑德的王妃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居然如此‘贤良淑德’,竟为了帮扶丈夫,心动了。
当然,她不可能去打肃王的脸,在丈夫已经明确拒绝之后,自己凑上前去说愿意。而是借着出门会友的机会,让顾明心和承恩侯府某小郎见了一面。这一面,顾明心就‘沦陷了’。
不得不说,王妃在教育出‘懂事女儿’这件事上,是非常有才能的。
世子顾明晖如何先不说,长女顾明心在‘体谅’父母这件事上,显得非常有觉悟。
她认为自己想得很通透,反正她是王女,一旦父王成为太子,自己便很有可能是公主。
便是驸马的人选不尽人意又如何呢?总不会让她日子难过。
只要父王能够成为太子,自己将来的人生就一片坦途,反之,自己便前途无亮。
所以她算来算去,都觉得这是一个划算的买卖。
不仅是她,或许换成其他任何一个女孩儿来算这账,都会得出划算的结论。
但真的如此吗?又不是没有其他的选择。
王妃内心深处其实也不太看得上承恩侯府,她很心疼自己的女儿。
但为什么选来选去,还是只能把这亲事按在顾明心身上而不是其他的庶女?因为整个王府,她也只能使得动顾明心。
顾明宸的事早不准她插手了,何况她就算说了,顾明宸也不同意。
她这会儿对成婚还没有丝毫概念,就算有,也只是凭着心情来,绝不会顾全什么大局。
再者她和肃王一条心,只要顾珩一问,她保准说实话,所以王妃即便想要哄着她去跳坑,也骗不了肃王。到时候等待她的,就是他的暴怒了。
顾明珊和顾明宸一模一样,只要肃王有疑问,她绝对是竹篓倒豆子,哗啦啦全给你抖出来。
于是倒最后,果然只有最听话的孩子去填坑。
王妃自作主张,顾明心也太有自我牺牲的自觉。
她是真的一口咬定自己很喜欢承恩侯府的二公子,并不是受人哄骗。
顾珩气得拿扇子敲她脑袋,顾明心不仅不悔改,还很得意。
顾珩很无奈,见她仿佛真的挺喜欢那小孩,便也没再说什么。
反正一个玩伴么,也没什么大不了。这会儿她喜欢,过上些日子,说不定就改变主意了呢。
于是这件事就这么定了下来,虽然没有走正式的礼节,但两个小孩子相互交换了信物。
而魏王,也在天谴的流言已经闹得人心惶惶时,掐着时间,把太子暴毙的真相抖了出来。
第35章
太子正值壮年,一向身体健康,轻易连个喷嚏都不打。他的突然薨逝本就出人意料,如今忽然传出流言,说他并非死于急病,而是与后宫有染,被皇帝发现,这才吓得魂不附体,自戕了事。
皇帝如今已经年过七十,而他的后宫妃嫔们,却一个个正值如花盛年。
太子虽是小辈,但就年纪上,可要比皇帝匹配得多。
这种事没人敢说还好,一旦有人往那边提,便立刻会成为狂风暴雨,引得所有人愔愔戚戚,暗自揣摩。
而此次他们口中所传言的那位后宫嫔妃不是别人,正是瑞王生母。
这就可见造谣之人的手段歹毒,和心思缜密了。
因为太子和瑞王生母毫无关系,但瑞王生母的确因与外男有染被杀。
说来也是孽缘,这件事还和肃王之母先孝宪皇后有那么一点儿关系。
说起先帝,那的确是一位英明神武的贤名英主,他一生所愿,都是灭南燕,一统天下,真正意义上地结束三国分立的局势。
但他是这么想,他的对手也是这么想。
也是运气不好,他们所有人都没有那个运气,遇到一个拉胯的对手。这就导致,在多方的努力奋斗之下,彼此依旧保持了相互平衡,互无胜负的关系。
他数次亲征,又忙于政务,对皇子们教导的时间,就少之又少。
太傅们的确是他精挑细选,但身份使然,学生实在不上进,他们也不敢真的重罚。
更不用说后面还有太后与皇后虎视眈眈地盯着,太傅们能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尽尽力而已。
皇帝太忙,但也不是对皇子们的教育完全并不关心,正因为关心,便对他们格外严厉。
好不容易得了空,便亲自检查课业,稍有不对,便立刻重罚。一众皇子被吓得胆战心惊像个鹌鹑,更加对学习抗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