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948的奋斗人生(320)

只用了一天,来学习的就基本都学会了操作,然后……不用一个月,京城周围啊,到处都传满了这些骗术的揭秘故事,连着他们大院的孩子,都能说出好几个,甚至还有拿这些技巧自己做实验的,可想而知,以后最起码在这附近,是不会有三皇道这样的骗子生存的余地了!

而随着这些化学知识的散播,识字班又莫名的跟着火了一把。按照方大海和何毛柱闲聊时听来的说法是:

“可见人啊,还是要读书,你说,这要是学的多了,那哪儿还有人会上这个当?”

这话确实,知识就是力量,这一点无论在哪个时候都不是瞎话。不过既然你认识的这么深刻,那为啥何雨松的学习,你依然没上心呢?他家方大江都跳到初小了,何雨松却依然在识字班混着,你就不觉得自己有点言行不一致?好歹也敦促一下吧?

“你当我不想啊,可你这弟弟哦。”

何毛柱说起自家儿子,就是一脸的无奈。他有时候是真怀疑,这孩子出生的时候,是不是让人换了孩子。这脑子怎么就这么不灵光呢!虽说他也不是什么特别聪明的人,可也不是笨蛋啊!怎么就生出了这么一个认个字都能认的缺胳膊少腿的儿子呢?

“光是一个办公室的办字,他就能直接给我写错四次,你说说,这孩子,我还能有什么指望。”

办公室的办?方大海两眼往上那么一抬,脑子里勾勒出了这个字的写法。嗯,好像是有点复杂,毕竟这会儿学的那都是繁体字,办……‘辦’这个字和辨、辩、辫、瓣,长的确实雷同了些,就是方大海自己也不能说每次都一定写对。

而类似这样的,在中文字里还有很多,从这个角度

上去看,何雨松认字进度慢……好像也不是不能理解。

“这个确实难了点,其他简单的字应该挺快吧?”

“快?快什么快啊!没学会走路就想跑的家伙,几乎每一个字写出来,那都缺点什么,不是这里少个点,就是漏了个步骤,办事处的处字知道吧?嘿,这小子,愣是将‘處’写成了虎,这都什么人啊!他要写信,都能直接被当成密码了,能认出来全得靠猜的。”

呵呵,要是这样的话,那这识字难的锅,繁体字应该是不愿意背的了!这差的也太远饿了些。

不过说起来,为啥上头还不推行简体字呢?也不对,他差点忘了,简体字到底是几几年开始实行的?好像……他还真不知道!至于他为什么没觉得不习惯?那不是明朝待了好些年嘛,他都已经度过了适应期了呀!

就目前来说,与其想这个问题,他还不如想想什么时候去把初中文凭考出来更契合实际呢。

“说起来,你这高小都读完了?”

嘿,他才想着初中文凭的事儿呢,那何毛柱立马就问起了这个,他们可真是心有灵犀。

“刚考完,过几天就出成绩了。”

“那你这后头还读不读?”

“又不耽搁我上班,干嘛不读。”

“读好啊,咱们家可算也能出个读书人了。”

嘛?读个初中就能算读书人了?这话让后院林秋生听见,怕是要笑死吧!他高中毕业都没说这话呢。

不,林秋生并不会这么认为,因为这会儿他正拿着的一张统计表上,满脸苦涩的想叹气呢。

“全国初中毕业的,居然只有1.9万?这……太少了,实在是太少了!”

第111章 考考考……

我们这个国家,自古以来就重视教育,哪怕是最底层的百姓呢,只要家里有些余力,都会想着送子弟去读书。所以,真说起来,国内读书的人并不少。

从私塾到新式学校,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甚至教会学校等等。教育兴国这个说法,从清末喊道了民国,整体上看,我们国家在教育普及上做的并不算差,甚至高学历的还挺多。可为什么到了这会儿,初中毕业的就剩下这么一点?

战争,是战争毁了这一切!别的不说,就说中国远征军这么一个部队好了,政府征集的12.55万人中,大学文化程度的约占2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50%以上,粗通英文或者具有较高英文水平者约占四分之一。可结果呢?回来了多少?几乎全部葬送在了野人山。这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多大的损失?

此外,还有黄埔军校,抗战时期入校受训20万人,可抗战胜利后存活的,不过1万1千多人,折损率超过了95%,这又是何等的残酷。

或许我们可以这么理解:国事颓靡,家园沦丧,这样的乱世里,越是清醒的人就越是痛苦,于是这些精英们开始分流了。

有的人在压迫中屈服,给自己找一个沉沦的理由,就此成了汉奸、走狗,最终彻底烂在了泥里。而有的人则在绝望中奋起,依然决然的选择了反抗,用鲜血献祭国家的新生。

这其中,沉沦的固然死不足惜,可在战争的喧嚣中,持续8年的彼此对立消耗,也让这个精英阶层逐年减少是事实。再加上被带走到岛上的一批,出国远走的又是一批,剩下的还能有多少?有将近2万人,那都是咱们底蕴深厚了!

“还是要大力发展教育啊!”

看着林秋生递上来的统计数据,教育局的领导们脑壳都涨了,闭着眼睛叹了好一会儿的气,才给出了这么一句。

林秋生很想说:这谁还不知道呢?可问题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想大力发展教育那是一时半会儿就能出成果的?目前咱们最关键的不是去想以后怎么办,而是要解决一下各个政府基层和企业厂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