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1948的奋斗人生(75)

“这事儿啊,城里还真都是这规矩。”

虽然理解何雨兰的想法,可方大海该教还是要教。都说人离乡贱,这贱不只是因为单打独斗容易被欺负,还因为到一地就要守一地的规矩,迫扭转往日习以为常的各种习性。这中格格不入,才是被称之为“贱”的根本缘故。

“前几日我打听做工的事儿的时候听人说起,说是在城里当个拉黄包车的车夫,那也是要压钱的。足足九块大洋呢。除了这个之外,没有车要用车行的车的,另外还要给用车钱,有自己车的,也要给车行招牌钱,一天拉活儿下来,能有三成收入是自己的那都算是好的了。和这比,乔婶子说的中人,怕还算是好的了。”

方大海一边收拾着工具,一边慢慢的何何雨兰说着。

他心里很清楚,当他们从乡下进入到城里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会有一个让他们不舒服的适应过程。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以及和以往差异巨大的生活习惯就摆在这里,只要还想在这个地方活出样子,那就得睁开眼睛,积极融入进去。

“哎,钱钱钱,城里到处都讲究钱。”

何雨兰听到方大海那车夫的例子,整个人都有些恹巴了。吐槽了一句,就蹲下身子,愣愣的看着方大海那不停收拾工具的手。

看着她这样,方大海也有些心软了。到底只是个12岁的孩子,她又不是自己,穿越几世不说,前两世还都是成人,对这个世界的本质早已看透,如今这样……

“行了啊,不就问了个事儿嘛,哪用得着这么颓废?对了,你怎么问起洗衣服的事儿了?咱们不是说好了,暂时不寻活儿吗?”

在透露了家里还有家

底的时候,方大海就特意和何雨兰说了,让她不用急着去外头寻活儿挣钱。外头太乱,又是刚来,容易被欺负,让她过上一二年,等着周围熟悉了再说。

虽然说这理由的时候,方大海确实有借着外头的形式,尽可能拖延的意图。可现实情况也确实在这里摆着,12岁的女孩子出门寻活儿确实不方便。所以当时何雨兰答应的也挺痛快。

这才几天啊,怎么突然她就又反悔了呢?还问了隔壁乔婶子?

“这不是赶巧了嘛,隔了三个门的一个街坊,他家老娘和媳妇就是干这个活儿的,我想着问问清楚,将来找活儿的时候也有个准备。不想就问出了这么一窝子气来。”

哦哦,不是真的立马就要去找活儿就行,说实话,虽然明朝的时候也见多了小小年纪干活糊口的童工,可换成自己身边的人真的去当这个工,他还真是不忍心。

“行了,你也别气了,真要有空,那就将咱们带来的那些书好好收拾收拾,哪天我得空,也好去寻个书铺问问价钱。”

咦,对哦,他们家还有这么一笔财没进口袋呢!那还等什么?什么有空没空,能往家里搂钱,那就是分分钟都有空。

“我这就去翻出来,说来,那些东西可沉的很呢。”

沉?那是你不知道当初方大海到底搬了多少。就现在从乡下拉到城里这些,和付家收来的总量比,不过是三分之一的量而已。那些看着就贵的,名字、内容不属于大路货的,方大海都已经收到空间里珍藏了。

至于放在外头说要卖的这些……其实方大海是真没指望真的能卖出多少钱,他带着这个进城,更多是想为自己有钱寻个出处罢了。

因为这样的心态,所以当何雨兰哼哼唧唧的在木桶里翻来覆去折腾,拿出来时好不怜惜的往炕上丢,他也没半点心疼。倒是桌边闲话到现在,至今没回家的三个小子,听到了动静走了过来。

“嚯,大江,你家居然还有这么多书?学木匠还要读书的吗?”

都说这年头的人识字率低,这确实是实话,可也不知道是巧还是怎么的。现场这三个小子,不或者说乔家、何家、方家这三家,愣是没有一家是文盲。

你看啊,乔东这里,学账房的能不认字?不认字账本子怎么写?何家学厨,这原本认不认字也不打紧,可谁让何毛柱那是拜过师傅的呢?有师承的厨子,那一般都是有菜谱的。为了看得懂菜谱,那也要认识几个字吧!至于方家的木匠,呵呵,一般来说确实都不识字的多,可那不是还有方大海嘛,自打他来了,爹又没了,就借着做木匠要会画家具图的借口,给自己套上了一个认识几个字的模版不说,连着弟妹们,也趁着晚上睡觉前的一点子时间,稍稍教导了几日。

虽说如今真说起来,这方大江也好,何雨兰也罢,认识的字还没一箩筐,可好歹也能说一声不是文盲了。

既然不是文盲了,那被人问到这书……孩子也是要面子的,去已经没人的宅院趁火打劫的事儿,他是怎么都说不出口的。

“木匠不要画家具图纸啊!不要计算尺寸啊!”

也就是这会儿马镫亮度不够,不然是个人都能看见方大江那涨红的脸,还有一脸底气不足的心虚。

不过说谎可不是什么好孩子,再说了,这些书……很多明显都是国中的课本,说木匠画图用的书,那也得别人信不是?又都没瞎。

终究还是方大海承担了所有!

“别听大江忽悠,这些书都是我从别家收来的,外头乱成什么样你们都知道,打仗都打到眼跟前了,好些人家跑路都来不及,这些不方便带走的,不就便宜了我嘛。来来来,看看,有没有用的上的,你们要是有看上的,明儿我也好少点分量。”

看看?这倒是可以,可明儿少点分量……他们都听懂了,这是准备卖吧!若是这样,他们怎么好意思随便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