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逃荒种田日常(45)

作者: 池佾 阅读记录

顾不上安慰虞乔北,虞薇念忙在人群中寻起了陆解差。

“大哥真是,也不提前透个口风。”虞薇念说着说着,就哭出了声。

身后的流民们不知虞小娘子为何突然哭,就见有那识字的汉子回身,挥着手,蹦得老高的大喊着:“到了,咱们到辽安县了!”

“啥?”

“辽……辽安?”

“老吴,他是说咱们到辽安县了?”

“莫不是胡小子诓骗我们吧?徐掌柜的,你识字,你看看那城门上写的是不是辽安二字。”

姓吴的汉子还要喊徐四,却发现刚刚还在眼前的徐四,早已不见了踪影。

但很快前方就传来了徐四的声音:“父老乡亲们,咱们到辽安了。”

到这时,众人才明白胡小子的话不假,他们是真的到了辽安。 :我们到辽安了!苍天啊,我们终于到辽安了!”

破旧的城门外,一时间哭声一片。而后,又是流民们震天的欢呼。

流犯们不知道那些人为何哭着哭着,突然就笑了。倒是他们,看着那道城门,心中悲痛无比,欲哭无泪。

往后,他们将要在这边苦寒之地了却余生。

陆解差原是想给阿念妹子他们一个惊喜,哪成想竟会将人惹哭,一时不知该如何是好,挠着头询问着:“要不,咱们先进城?”

“嗯!”众人狠狠的点着头,眼里充满了希翼的光。

守城的小兵见到流民们虽未戴木枷或是镣铐,但见他们与陆解差同行,只当是罪行轻些的囚犯,是以并未对众人进行盘查 ,直接放行。

沿着入城的主道走上近一刻钟,就见由主道延伸出好多的岔道来。

虞薇念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仔细打量着辽安县的县城。

来前,她就已做好此城极度贫困落后的心里准备。如今一看,这辽安县却是出乎她的意料之外。

虽说此时的街道冷清,但街道两边林立的商铺,倒是足已证明此城并非萧条无人。

除了虞薇念,其他人也纷纷打量起他们以后生活的地方。

“这县城没咱离阳繁华,也没我们那热闹。”

“我瞅着还行,有卖衣裳的,卖粮油的,还有小饭馆跟客栈。人虽然少了点,但起码有人气。”

听着流民们议论,陆解差突然大笑起来:“这位兄弟此言差矣!虽说先前我跟大家伙儿说,说东北人口少,但那也是相对咱中原比较而言。倘若真要论起来,辽安县本地的百姓,也是不少,有着近万的人口!”

近万人,那确实也不算太少。

“近万人的人口可不少,为何县城如此冷清?”

“辽安百姓虽有近万人,却是分散于各个村镇。这才将将开春,收皮子和山珍的商人还未到辽安,待到六七月的时候,各村的村民都会背着要卖的货物进城,那叫一个热闹!”

这么一听,众人瞬间觉得辽安县比他们想象中的要好得多。

一路上,众人争先恐后的跟着陆解差打听着辽安县的诸多事宜,虞薇念默默的听着,事儿在心中盘算。

又是两刻钟过去,众人才发现,不知不觉间,跟着陆解差走到了县衙门口。惊慌的纷纷退后,生怕惹了衙门前当值的差役不快,要挨鞭子。

“阿念妹子,你们在此稍等我下,我去寻了徐师爷。”

虞薇念带着众人站到了衙门外的斜对面,是不是的抬头,朝着县衙大门那边张扬。

他们这一举动,倒是引起路人纷纷侧目,心中好奇。

这群人瞧着,不大像流犯。脚上没带镣铐不说,面上的神色,也与那一队的囚犯截然相反。

有那好事的,胆子的,靠了过来。

先是绕着虞薇念一行人来回打量了一圈,才问到:“你们,打哪儿来的?”

“离阳!”

“离阳?离阳是哪?”

想起当初小缸窑村的问话,徐四顿时明了,这里的人可不识得离阳县,便换了说法:“中原来的,逃难过来的!”

“逃难?”

一听到是逃难过来的流民,行人们纷纷围了过来。

多新鲜呐,他们还是头一回见逃难的,往他们他们这旮旯逃的。

人群中挤出来位少年,颇为不解的问道:“俺外祖家他们村,全都逃到关内去了,你们杂还往俺们这边逃?”

“你懂啥?”

说话的,是位须发花白的老大爷。路人见着他,纷纷让出条道来。老大爷也不客气,背着手走到了人前,说道:“你外祖家是西家屯的吧?”

少年点头,并未作声。

“西家屯外逃,是因为当年发生了战事,才不得不进关内求生路。但那都是几十年前的事儿了,如今咱们东北边的边关安定,咱们老百姓也算是安居乐业!”老大爷抚着胡须,颇有一番世外高人气味道。

说到安居乐业,老大爷突然想到了什么,问道:“关内是遭了什么天灾?”

“遭了洪灾,淹了十几个县!没……没活路了!”

老大爷叹息一声,道了声“难怪……”

他虽热爱着幽州的这片土地,不肯承认这片土地被中原人视为被神抛弃的苦寒之地。但凡听见有人说此地苦寒,这不好那不好之类的,老大爷总要出来争论一番。

但其实打心眼里,他是知道中原气候宜人,比起东北更加适合居住。

特别是江南与西南。

他听来收货的行商说,江南之地来鱼米之乡,且人杰地灵,风景秀美如画。他还听说西南之地四季如春,那地儿的人,从来就知道什么叫寒与冷,更别说见过下雪。

但他从未想过要离开此地去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