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崖仔细观察了那几株马铃薯,又拨开土壤观察它们的根茎,再回头看孙女做的笔记,问她:“这东西是哪里来的?叫什么?几月能收获?”
海棠回答:“我是偶然在过路商队那儿买的,听说南洋那边有种植,最初原产地是哪里,就无考了。商队的人管它叫马铃薯,南边也有人管它叫土豆的。咱们西北也有人种这个,不过好象是拿来赏花的,管它叫洋芋。随便别人怎么叫吧,我挖它的根茎出来时,见是圆滚滚的一大串,土黄土黄的,倒觉得叫土豆也挺贴切的。这东西八月里就能收获了,我是怕今年赶不上,才想着提前跟您说的。”
海西崖无所谓新物种叫什么名,听说本地就有人种,只是没发现它能做粮食,便忍不住感叹:“好孩子,你可真是爷爷的福星!若没有你爱收集各种奇花异植的习惯,爷爷断不会有今日的风光!”
海棠笑嘻嘻地道:“我就是随便种种,消遣着玩儿的。能帮上爷爷的忙,我自己也能沾光不是?”
海西崖慈爱地摸了摸孙女的脑袋,想了想:“我记得去年和前年天气转冷之后,家里有过几道新菜,有切丝的,有切块的,吃着松软绵密,我与你阿奶都觉得挺喜欢的。可阿崔两口子都说,这菜在外头市集里买不到,是你在家里种出来的。想必就是这个……这个土豆了吧?”
海棠点头:“它能做粮食,也能当菜吃,就是保鲜期短,不能长期储存,时间长了会长芽,就吃不得了。我还寻思着,它口感还挺粉的,不知是不是弄成粉状,象粮食一样做成面条、饼子之类的,更方便存放?若不是今年来不及,我本是打算秋后试验一下的。”她看向祖父,“您觉得怎么样?咱们要不要带着它们进京去?”
海西崖笑道:“我看这两个花槽尺寸都不小,份量不轻,带着进京也太费事了,还不如留在长安,交由镇国公府去继续培植吧。虽说玉米产量高,能填补军粮的空缺,但推广时间还短,西北百姓们还不能全然信任这种粮食,不敢轻易改变自家地里的庄稼种类。这个土豆既然不挑地,在山边野外贫地中也能种出来,就让老百姓们试着散种一下,哪怕无法长期保存,备着青黄不接的时期做粮食裹腹,只是日常添个菜也好。要是有人试验出将它磨成粉,长期保存的方法,那就更妥当了。”
自家祖父看来是不打算争这个功劳了。海棠也不多劝,只道:“那我留个种,剩下的全都送到镇国公府去好了。还有笔记什么的,也一并送过去。国公府人多地多,定能想出好好利用土豆的办法。”
海西崖点头,还叫了家里的男仆过来,给海棠做苦力,自己则换了衣裳,拿了拜帖,亲自往镇国公府走一趟。
孙女一片孝心,想要助他再立功劳。他虽然婉拒了,但也不能辜负了孩子的好意。
好东西就该好生栽培着,日后要留在西北造福百姓,甚至是泽被天下,这才不枉费了孙女过去两年多的辛苦与用心。
第842章 惊讶
镇国公府对海西崖报上来的消息十分重视。
虽然他们从前只是单纯的武将,但被朝廷排挤克扣了这些年,再单纯的武将也学会了考虑更现实的问题。尝过新粮玉米的好处之后,无论是镇国公还是周大将军,都把海家送来的马铃薯视作珍宝,决心要派出专人,划出专款,辟出专门的农庄来试种。
眼下他们不缺军粮,可以耐下心来好好研究这种新作物。哪怕它有什么不足之处,不能象米麦高粱一般充作军粮,也能丰富一下西北军民的餐桌,利大于弊。
海西崖把孙女海棠的几大本笔记都留在了镇国公府。镇国公十分郑重地命长子把东西接了过来,好生保存。他还夸奖海西崖:“你教导的好孙女,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大事来,实在不凡。”
海西崖自然是要替孙女谦虚几句的:“她平日里在家闲着,除了读书习武,帮她祖母打理家务,就是爱捣鼓些花儿草的。也是她走运,能在各路商队带来的零碎杂货中翻找出这些不知名的种子来,才有这样的造化。这都是托了长安繁华的福,她顶多就是遇事细心些,见到新鲜少见的粮种,便想要钻研一番罢了。”
长安如今的繁华有周家一半的功劳。这话是在恭维镇国公,他老人家听了笑笑就罢了,还嘱咐海西崖:“孩子有这样的聪慧,实属不易。你别拿世俗礼数规矩拘着她,只让她去做些女红针黹之类的杂事。世上女子人人都会女红,但能象你家孙女一般,能钻研出一种新粮食来的,屈指可数。你别听旁人闲话,非要叫她象凡妇俗女一般过活。若是耽误了她日后的成就,岂不是罪过?”
海西崖觉得镇国公实在是太过高看自家孙女了,但有人这般夸奖孩子,他心里也高兴,忙谦虚几句,便收下了镇国公特地指定要给孙女的奖赏。
海棠得了一笔丰厚的赏赐,有金银有首饰有衣料有新书,心里还挺高兴的,忙拉着祖母马氏与二婶胡氏一块儿翻看东西。
马氏一边看一边念佛,道:“这定是国公夫人亲自替你准备的,瞧这双玉佩,那日额去给她老人家请安时,亲眼看到国公府的管事拿着首饰册子让国公夫人挑花样呢。这一款就是她给孙女挑的,也不知道原本是预备给哪位小姐的,如今倒便宜了你。”
海棠笑道:“那我可得打听打听去,万一是拿了华君的心头好,就得补偿她一番才行,不然她要恼了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