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飞全家后我躺平了(1020)

那样将来他们夫妻死了,到了九泉之下,见到海东岭父子,还不知要被如何嘲讽奚落呢!她可不受那等气!

马氏拿定了主意,立刻便叫孙女取纸笔来:“额这就给你哥哥写回信,叫他去劝你表姑,别急着给孩子相看,等额回去了再说。横竖她们也是刚到京城,初来乍到的,也需要时间习惯习惯。等安顿下来,再说其他也不迟。”

海棠笑着取来文房四宝,道:“就怕表姑心里着急。宝珠姐姐比我年纪还大一些呢。”

马氏哂道:“大不到一岁,还不算老姑娘咧,再拖一两年也使得的。当年你表姑在江家,能扛得住江家人的逼迫,死活不肯把宝珠嫁给江家的纨绔子弟,如今再多扛两年,为宝珠说一门四角俱全的好亲事,又有啥难的嘛?等额们到了京城,额就全副心思替你宝珠姐姐相看去了,包管叫她们满意!”

海棠替祖母磨了墨,看着她写回信,洋洋洒洒地写了两大张纸,都是在劝外甥女儿别急着给孩子相看,需得慎重对待海宝珠的终身大事。写着写着,马氏又记不清海礁的信里都写了些什么细节,又重新翻出来看,再根据信上的内容回复孙子,给孙子出主意,用什么理由去说服方氏。

海棠趁机把哥哥给祖母的信看了一遍。

信上的内容,马氏先前基本都透露过了,只有些琐碎的细节没提,包括他为方氏母女新买下的宅子在什么位置,是什么格局,花了多少银子,配备了什么家具,种了什么花,还有雇下人的花销……等等等等。

那宅子比起海家的宅子,距离商业区更远,算是个比较僻静的街区,附近有一处寺庙,还有庵堂、道观什么的,住家也有,多是些小康人家,以做买卖为主,书香人家不多。

这样一来,邻里的风气就会比较活泼开明,不至于处处都拿礼教规矩压人。

方氏也挺喜欢这个新住处,不过更多的是因为距离寺庙庵堂近,方便她平日上香礼佛。

离开江家,又离开永平府那处伤心地之后,她如今生活平静了许多,却又添了礼佛的兴趣。不但常到家附近的寺庙里烧香,自己在家也供奉了一处小佛堂。一应相关用品的采买,都是她自掏腰包,没让二房出一文钱。

她平日里在家,时常在佛前为女儿祈福,自己也时常带着女儿抄经、诵经,言谈间隐隐有赎罪之意。

海礁虽然觉得她没什么罪过是需要赎的,但她执意如此,还能靠着礼佛获得心灵上的平静,便不好多说什么了。

海礁只是觉得,宝珠的婚事一定不能出差错,否则方氏伤心难过之余,就怕会钻了牛角尖,做出什么令人痛心的事情来。

海棠放下兄长的家书,抿了抿唇。

方氏能在江家坚持了这么多年,始终维持住本心,必是有大毅力的女子,怎会在脱离险境、重获平静后,反倒心思纠结起来?

是谁跟她说了些什么话吗?还是海家那些白眼狼族人又开始发疯了?

第853章 去信

海棠沉吟不语。

如今她身在长安,距离京城千里之遥,就算感觉到有不对劲的地方,也做不了什么。

她是可以给哥哥写信,提醒他多加留意,可海礁不知是不是因为受到前世的记忆影响,在方氏的事情上总有些束手束脚。他若是能解决方氏的问题,也就用不着给远在长安的祖母马氏写信求助了。

海棠心想,反正她和家人很快就要起程进京了,有什么话等到了京城,见到表姑方氏本人再说。到时候就算有什么人敢在方氏耳朵说些有的没的,害她钻了牛角尖,自己也能想到办法去应对。

海宝珠的婚事未定,她还有的是时间呢!

海棠把此事暂时压在心底,装作若无其事的模样,笑问祖母马氏:“阿奶,咱们家出发的日子定了吧?也一并在信里告诉哥哥吧?那样他就可以跟二叔计算日子,等我们差不多到京城时,便可以告假,也好来接我们。”

马氏想了想:“日子是要告诉的,接额们就不必了。你二叔在御前当差,未必能告得假来;你哥哥又刚授官不久,陶阁老要用他咧,可别耽误了他的正事。你放心,有你表叔公在,还有曹爷爷陆爷爷他们,到了京城,就算没人领路,额们也能找到地方。”

三位老爷爷都曾经在京城住过很长时间,谢文载是备考加做官,曹、陆二位则是入仕之后基本都在京畿地区活动,对京城道路情况足够熟悉。海家在京城买的宅子距离正阳门大街不远,接近朝廷权力中枢,附近街巷格局几十上百年都不会有大变化。海礁在家书中详细说明了新宅的地址,海家人不可能找不到地方的。

至不济,还有邱树根一家子。他们家在去年以前,就一直在京中皇商名门家中做仆从,其中邱树根是跟主家出门的随从,上岗的首要条件便是认路。有他做向导,海家人又不是瞎子,怎会迷路呢?

马氏并不担心自家人进了京城会找不到家门,只是有些担心,到时候天气只怕已经冷了,海长安与海礁两个男子,在家中庶务上一向很少操心,会不会忘了准备过冬的物资?京城的冬天不会比长安还要冷吧?新宅子里盘了炕没有?秋冬节季的吃食,也不知他们会不会提前备好……

虽然海长安、海礁叔侄俩是带着崔大壮与崔小刀父子进京的,而崔大壮又是办事办老了的可靠人,如今还有方氏母女进京,长年习惯了主持中馈的方氏不可能不提醒二房的小叔子与侄儿,但马氏还是忍不住担忧,怕两个刚离家的孩子照顾不好自己……

上一篇: 吻鹤 下一篇: 边关小医娘的种田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