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老兵庄子上,三路人马都还在按计划行事着。负责在山坡上监视的人在杜家庄子上发现了几个可疑的身影,已经大致了解到他们日常在哪间屋子里起居出没。负责把守路口的人,也找到了目标逃走时最有可能经过的地点,已经找到掩体,由明转暗,继续盯梢了。倒是前往长安前卫请求庄子主人杜伯钦允许他们搜庄的人,迟迟没有回音。按理说,他们快马来去,这时候不管事情成不成,也早该回来了才是。
午饭过后,前往长安前卫的人终于回来了一个,也带回了最新消息。
他们见到了杜伯钦,对方态度倒是很亲切,但听说了他们的请求之后,却是一脸惊讶,连声追问事情原委,似乎非得问个清楚明白,才能允许外人进入自家的庄子找人,否则就不能答应似的。可偏偏杜伯钦身为长安前卫指挥使又十分忙碌,还没问明白,就有下属来向他回禀公务,他不得不请老兵们暂时回避一时,等他将公务处理完毕再说。
可等到他处理完公务了,又马上就接到紧急消息,需得立刻出行。于是他吩咐亲兵,给老兵们安排住宿的地方,便来不及多说,匆匆上马离开。
老兵们拿不准杜伯钦这是什么意思。他是故意找借口避开他们,不想让他们入庄搜查吗?可他的态度又一直很和善,每次离开都有充足的理由。如果是误会,回头他们强行闯庄搜人,无论搜不搜得出结果,事后与杜伯钦的关系都会受到影响。老兵们商量了一下,决定大部分人都留下来等候杜伯钦,只派其中一人前往长安城杜伯钦家中,从他那个老妾处获得入庄的许可。
这人吃过一次亏,便决定另辟蹊径。他到了杜伯钦家里,也不说实情,只对杜家老妾说,自己兄弟家里的一个闺女在出嫁前逃婚跑了,似乎是与人私奔,跑到杜家庄子里藏了起来,他不想声张,希望能悄悄将侄女和她的相好找到带回去。
杜家那老妾并不知道事情原委,听说是这样不能见光的丑事,前来开口的又是曾在镇国公身边护卫多年的亲兵,每逢年节都要回镇国公府请安的,也乐得与人方便,就爽快地答应了,还给了他一件信物,让他去拿给庄头看,叫庄头放他们进庄。
如今信物送回了周家老兵庄子,老军师不在,老张头便是领头做主的人。他拿着信物,亲自带人前往杜家庄子,却也不忘安排人手,守在杜家庄子的所有出入口处,以防目标出逃。
海礁向老张头的儿子借了一把弓和一筒箭,再检查了一下靴子里与袖中藏的匕首,也跟了上去。
他没有守在最多人把守的上山路口处。以他曾经做过密探的经验来看,杜家庄子的后山固然是一般人会选择的逃亡道路,可那山并不陡峭,冬天山坡上草木也不茂密,夜里就算了,大白天的,那实在不是什么藏身的好去处。若杀手真的往山上逃,守在山上的二十多个老兵很轻易就能把人拿下。
相比之下,他觉得那疑似第八名杀手的少年,更有可能选择另一条路。
在杜家庄子东面,有许多人家聚居,通路小径蜿蜒曲折,利用各家院墙篱笆,就能轻易遮掩身形。等到了小径尽头,又是重重黄土沟壑,同样方便人逃走。而通过了这片沟壑地之后,不远处就是一处大镇,镇上足有数万人口,又是许多长安高门富户的避暑别院所在。冬天里这些别院只留下很少的仆人留守,高墙深院,随随便便就能藏上十来个人而不为人所知。
老兵们若想一家一家搜过去,要取得多少人家的许可?等他们取得许可,只怕杀手早已远遁而去。这岂不是比逃往后山更安稳么?
第162章 短兵相接
“然后你就真遇上正主儿了?”
当天晚上,海礁带着好消息回到了家中,私下与妹妹交流时,海棠就这么问了。
海礁笑得有几分得意:“我也没想到,运气会这么好。刚过去那边路口,找了个地方隐蔽身形,没等两刻钟,人就过来了。这鱼儿都自动落网了,我没理由放过呀?”
海棠撇了撇嘴,有些看不得哥哥这副得意样子。不过很快她就客观地夸奖了他:“这也是你细心谨慎,从密探的角度猜测到了他最有可能逃走的路线,否则全靠老兵们围堵,他们将重兵布置在错误的方向,只怕就真让那人逃过去了!”
海礁得意完了,也中肯地评价了一句:“张爷爷他们倒不是疏忽,主要是他们的想法跟密探的不一样。他们从前没怎么对付过这种人,摸不准对方的脉,才会阴差阳错。不过就算我不在,那杀手也未必就能顺利逃过去。我守的那处路口,虽然没有重兵把守,但也有好几个人在呢。那杀手想要在众人围堵下逃脱,凭他一个人是办不到的。只是他来得突然,当时大家都没防备,唯有我最先反应过来罢了。”
老兵们都在西北边境待了半辈子,早已习惯了边城遇到敌人时,军民联手对敌的做法。他们都觉得杀手被围堵,肯定是先往山上逃的,毕竟山上地方大,又有林木遮掩,更容易逃脱。
至于海礁选择的那个方向,有那么多人家在,那杀手难道就不怕被庄户堵住去路么?虽说这里是杜家的庄子,但长安地界上的百姓,是不可能帮着歹徒与老兵作对的。杜家的庄户与周家老兵庄子做了几十年的邻居,自然认得老兵们的脸,知道该拦的人是谁。
老兵们没想到,这密探不是西北边疆出身的,估计也不是长安本地人,根本不知道本地民众的作风,也没有躲避路人群众的想法。他只是以最快时间隐入人群之中,周围的民众越多,他就越有把握蒙混过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