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下午连晚上,海礁就一直没歇过,在金嘉树那儿陪说话的时间,已经算是休息了,就是比较费脑。
海棠还真不知道自家兄长今日去了那么多地方。相比自己悠悠闲闲地陪祖母回娘家省亲,吃吃喝喝闲聊八卦,回家后又吃了美食,哥哥海礁今天真的辛苦了。她连忙安抚了他好一阵子,才转回正题:“所以呢?金嘉树一家人的行踪到底是怎么泄露的?他有没有透露孙家为何要对金家赶尽杀绝?”
说起这个,海礁就不由得头痛起来了:“金嘉树嘴还挺紧的。他今儿算是对我坦率了许多,也愿意说一些当初隐瞒我们的想法了,可对于自己的身世,始终守口如瓶。他只说他父亲金举人生前曾不小心得罪了孙家人,为此已是背井离乡、抛家舍业了,没想到孙家还是不肯放过他们,实在是太凶残了!可是……金举人到底是因为什么得罪了孙家,他却一个字都不肯说。他什么都不说,连那个指点他家来长安向周家求助的贵人,他都不肯明说是谁,我又如何能猜出,到底是什么人泄露了金家人的行踪呢?”
反正不会是镇国公府的人干的。镇国公府上下根本就没人知道金家会在那时候到长安来。镇国公与老军师也没透露,是哪位贵人指点金家人向他们求助。
对此,海棠倒是有个猜想:“那位贵人……会不会是周太后呀?”
第222章 长乐无忧
海礁有些吃惊:“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海棠有些心虚地转开了视线:“咳……就是之前偶然翻书,瞧见了汉代时宫殿名字的记载,长乐宫、未央宫什么的,长乐宫在汉时不是太后的住所吗?那时候我就觉得‘长乐’这两个字,跟太后关系密切。金嘉树藏在袍子夹层中的信,不是有一封印着‘长乐无忧’的印吗?我就想,那会不会是太后娘娘的私印呀?”
海礁若有所思:“这话倒也有理……恰好周家世代居住在长安,长乐宫不就是在长安吗?兴许是太后娘娘想念家乡,才给自己刻了这么一方私印。镇国公是她亲兄弟,必然清楚她这方印的意思。”
海棠见海礁接受了自己的说法,没有多加追问,暗暗松了口气。
她认为“长乐无忧”这个印章会与太后有关系的真正原因,当然不是因为史书上记载的一座宫殿名。
她上辈子刚刚进宫做小宫女的时候,侍候的是一位太妃娘娘,与当时的太后关系不错,时常会前往太后宫中拜访。她身为小宫女,也曾做为太妃的随从,走进过慈宁宫正殿的后堂。太后所居住的寝宫,正门上方挂着一个牌匾,上书“长乐无忧”四个字,乃是大楚朝开国皇帝第二任皇后兼大楚朝第一位太后的亲笔。
从这块牌匾被挂上慈宁宫正殿后堂正门上方的位置后,就再也没有被换下来过。历任太后,无论是掌权的还是无权的,都会任由它继续挂在那儿。若想更换自己住处的牌匾,她们只会打慈宁宫中其他宫室的主意。
这件事,宫里的人一般很少向外宣扬。太后的寝宫也不是寻常皇亲、诰命能进入的。海礁当然不可能知道。海棠没办法向他解释自己是从哪里听来的,只能拿汉代的长乐宫来搪塞。
虽然海棠只是在搪塞,但海礁却觉得这个猜测很有道理。况且,能够给镇国公写信,托他照应金家人的京中贵人,还能有谁呢?金嘉树可是许贤妃的儿子!而许贤妃又曾是周太后的侍女。周太后会把许贤妃推荐给德光皇帝为妃,自然清楚她的家世背景。那对于许贤妃可能会带来麻烦的前夫与儿子,周太后让亲兄弟代为照应与监督,又有什么出奇的呢?
只是皇帝纳许贤妃,有君夺臣妻的嫌疑。以镇国公的性情为人,很可能会看不惯,不愿意淌这摊浑水。倘若他拒绝帮忙安置金家人,那就需要老军师出面相劝了。周太后很清楚老军师在镇国公心中的份量,才会指引金家人,若是在长安行事不顺利,就去找老军师求助。
海礁理清了这里头的来龙去脉,不由叹道:“太后娘娘考虑得周全,可谁能想到,孙家会派杀手来对付金家人呢?”一口气还未叹完,他便忽然顿住,转头看向妹妹,“金家人的行踪……该不会是……从宫里泄露的吧?”
海棠挑了挑眉:“太后若是要害金家人,也不会用孙家的杀手呀?”
“我不是指太后要杀他们。”海礁道,“可太后要安置金家人,许贤妃肯定知情,但她们真的不会告知皇帝一声么?”
海棠想了想,便明白了海礁的意思:“哥哥是说……太后与许贤妃安排金家人来长安,同时也知会了皇帝,而皇帝又不小心把消息泄露给孙贵妃知道了,孙贵妃告诉了孙家人,孙家人便派了杀手过来……”
听起来有点绕,这个逻辑是通的。虽然皇帝如今看起来对许贤妃颇为宠爱,对周太后也很敬重,但她俩谁都没超过孙贵妃去。皇帝对于死了儿子又徐娘半老的孙贵妃,一直十分纵容。她若想从皇帝那儿打听到些什么,谁能担保皇帝就一定不会说漏嘴呢?
海礁忍不住想骂人了:“那金家人丢了性命,岂不是也只能认了?”因为皇帝是不会因为这种事而惩罚自己,连下达了杀人命令的孙贵妃也不会惩罚。
海礁叹道:“若是金嘉树知道这件事,只怕心里更难受了。”金嘉树能报复的,估计就只有几个杀手,真正的背后主使者,还有泄露消息害死他家人的罪魁祸首,他通通都惹不起。
海礁犹豫再三之后,拿定了主意:“除非他自个儿想到这一点,否则我是不会告诉他的。有些事,知道了还不如不知道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