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这种阴狠的做法会给大楚的边军与百姓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只怕孙阁老和他的家人根本不会考虑吧?
镇国公真心觉得,自己先前对杜伯钦的态度过于和气了。就冲他对长安城中各家将门所抱持的恶意,镇国公府都不能就这么轻易放过他,让他继续安稳待在长安前卫指挥使的位置上,等到朝廷下令撤了他的职为止。
万一孙阁老在朝中设法阻扰撤职之事,让他得以留任怎么办?
万一孙阁老直接把人调去兵部任高官怎么办?
虽然西北边军如今用不着看兵部的脸色了,可这么一条毒蛇若是安然无恙地脱身高升,谁能咽得下这口气?!
黄知府亲自前往镇国公府送供状,脸色也不是很好看。他其实算是皇帝颇为看重的官员,简在帝心。若无意外,他在长安六年任满后,就要回京直入大理寺了。熬够年资以后,也有可能入阁拜相。他自认为在地方上任职父母官多年,没少见识人心险恶,却不得不承认今日才算是开了眼。
象杜伯钦这样占尽了好处,功成名就,还要心怀歹意,每天与同僚们相处得亲亲热热的,称兄道弟几十年,暗地里却在盘算着要杀人家兄弟子侄的恶人,实在是世间少有。
只可惜,这么一个恶人居然跟皇帝的心腹重臣有联系,还与对方合谋定下了害人的计划,若是消息传扬开去,还不知道会引发多大的震荡呢!
黄知府哪怕是再不待见杜伯钦,为了大局,也只能硬着头皮,低声向镇国公请求,让他不要把这件事宣扬开来,免得西北各位将军误以为孙家人是得到了皇帝默许才策划出这种丧心病狂的阴谋。
过去皇帝对孙家人的偏宠偏信,以及对西北边军的苛刻,给西北军民留下的印象过于深刻了。别说是周家人,就是黄知府身边的心腹,听了王老六的供词后,也不免要怀疑一下,孙家此举真的不是皇帝的意思吗?
偏偏孙家人与杜伯钦都十分笃定,事成之后,后者想要的官职一定能到手,前者也一定能把自己人安插到西北边军来。若说他们背后没有皇帝授意,谁信呢?西北军民不知道朝廷高官、内阁首辅能有多大的权柄,他们只知道,朝廷是皇帝说了算的。
然而黄知府确信皇帝做不出这种阴险狠毒之事,必定又是孙阁老仗着圣宠自作主张。他过后肯定要给皇帝写密折,狠狠告孙阁老与杜伯钦一状的。但在那之前,他得先确保镇国公府不会误会了圣上才行。
镇国公府当然不会误会。若是皇帝要动整个西北边军,陶岳那边不可能没有收到任何风声。哪怕是为了挚友谢文载的安全,陶岳得信后都定然要知会周家一声的。甚至连孙家人,镇国公都怀疑他们可能只是起了要伤害周家杰出子弟的念头,真正想到要把长安各家将门子弟都牵扯起来的,只会是杜伯钦。
只有他,生在长安,长在长安,深知各家将门私底下都有些什么恩怨情仇,能最大程度地挑拨各家的关系。否则,若是两家关系极好的将门遇到子弟“意外”坠马,再伤心难过,也不会轻易反目成仇,那杜伯钦的挑拨岂不是就落空了?
镇国公心里清楚这一点,面对黄知府,说的也是实话。他知道这一切不是皇帝的授意,因此孙家对周家与整个西北边军的恶意,就更令人无法容忍了。
这不是周家一家一姓之事。西北边军一向对大楚忠心耿耿。孙家为了私利,不惜坑害西北边军的众多将领及其家眷,即使他家的人将来能侥幸执掌西北边军,就真的能对皇帝忠心臣服吗?
只怕到时候,同样的阴谋,就要用在京城各家宗室权贵头上了。
第243章 齐心协力
黄知府心下顿时一凛。
镇国公的话没有半点毛病,但细想之下,这“宗室权贵”四个字,却是饱含深意。
“权贵”且不提,“宗室”才是重点吧?准确地说,是皇家血脉。
孙家人如今大力支持纪王世子还宗立储,可皇帝却倾向由八皇子继位。万一孙家拗不过皇帝了,把心一横,对八皇子下黑手怎么办?就算日后八皇子顺利登基了,可他年纪还小,在长大亲政、大婚生子之前,万一发生了什么“意外”,后继无人之下,血脉最近的纪王世子,依旧是最有可能上位的新君人选。
孙家从孙贵妃到孙阁老的一众堂侄、族侄们,在这方面的名声素来就不大好听,不然吴皇后与三皇子是怎么死的?吴文安公一家又是怎么出事的?谁敢担保他们不会对八皇子再来一回呢?哪怕八皇子如今年纪还小,可他总有长大的一天。身为皇子怎么可能不学骑马?不骑马也会坐车,“意外”什么的,还不是随时有可能发生?
黄知府打了个冷战,心中越发拿定了主意,定要向皇帝说明事情轻重才行!皇帝真的不能再继续纵容孙家人了!哪怕是皇帝念及贵妃多年的情份,也该约束孙家其他人,不能让他们胡作非为,威胁到整个大楚江山才行!
黄知府下定了决心,与镇国公商量了一下接下来要做的事,便匆匆告辞了。
镇国公府的周六将军与老军师随黄知府一同离开。他们会旁观黄知府继续审问王老六,看他能不能吐露出更多内情来。
镇国公又让周四将军带着陕西都司的卫兵,协助府衙的官差出面抓人。杜伯钦与孙家人事先在长安各卫所、衙门以及各家将门安插的奸细耳目,都要捉拿归案,以免他们收到风声,狗急跳墙,做出什么不可挽回的事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