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太后与吴文安公的夫人吴周氏是嫡亲姐妹。后者是长姐,刚去世不久。她留下的一女三子,包括吴皇后在内,都是周太后的亲外甥。周太后得知归氏在娘家生女的消息后,一直惦记着,见归家被贬出京,便派人来接归氏母女入宫。孙家再嚣张,总不可能闯进慈宁宫杀人吧?
周太后派来的心腹宫人,是到了归家,才知道这里不仅仅有归氏母女,还有一个小吴珂的。
这宫人当机立断,把三人一并带进了宫,还将小吴珂打扮成了小丫环的模样,只当他是归氏母女的随从。周太后见到人十分惊喜,不但把人留在慈宁宫里安置下来,还立刻下令封宫,谢绝外客。
在表面上看,周太后是因为不满皇帝在吴皇后母子与吴家惨死上的冷漠态度,以及对孙贵妃的偏宠与包庇,才会自行封宫,拒见任何后宫妃嫔、宗室皇亲与外命妇的。
可实际上,周太后是为了不让外界知道,她在慈宁宫里养着吴家的两个遗孤,更不想让孙贵妃伤害到他们。
吴家的三名幸存者在慈宁宫一住就是几年。孙贵妃在后宫称霸,却完全不知道这件事。但后来六皇子忽然夭折,孙贵妃疑心儿子是被人所害,而且凶手来自慈宁宫,便带着宫中侍卫大吵大闹着要闯进慈宁宫搜查。
虽然事情后来被赶到的皇帝叫停,孙贵妃被安抚着离开了,可周太后还是觉得太危险。为了保住吴家三人,她让承恩侯夫人配合着把他们送出了皇宫,悄悄安置在承恩侯府中。
吴家三人在承恩侯府一住又是几年。可近来周太后感到身体不适,担心自己寿命不长,怕自己死后,承恩侯府失了庇护,连带吴家三人的安全也得不到保障,才决定把人送到长安。
第284章 透露
谢文载说起自己从镇国公府听来的消息,不由唏嘘:“谁能想到呢?太后娘娘当年封宫不出,原来是为了保护吴家的遗孤!”
海西崖也忍不住感叹:“谁都想不到吧?我记得刚听说消息的时候,老曹还抱怨过……”
当初坤宁宫大火与吴家蒙难的消息传到肃州,已经是事情发生的半年后了,因此连周太后封宫的传闻,周家驻守在各个边城的子弟,也都听说了。曹耕云初听闻的时候,就有些忍不住气,跟身边的人抱怨过几句。
他认为皇帝明显偏宠孙家,许多做法十分过分,若太后能开口管一管,皇帝多少还有些顾忌,不敢做得太出格。可太后关起门来袖手旁观,皇帝与孙家就越发没有了约束。她自己是能过清闲日子了,却叫朝野间被孙家迫害的人怎么办呢?他们想要求助,都找不到门路呀!
曹耕云这话怨气是大了些,可当时同样被流放到边城的吴门故生们并非只有他一人是这么想的。大家心里都觉得,哪怕周太后并非皇帝生母,又与皇帝关系不佳,可只要皇帝还想要孝顺的名声,就不能完全视太后于无物,对于太后的言行态度,还是会有所顾及的。若是太后愿意管一管皇帝,皇帝对孙家怎么也不能偏心得太过分了。那么朝中的忠臣清流们,就有了喘息之机。
可要是连太后都封宫自闭,不再干涉前朝后宫事务,那叫不愿意攀附孙家的忠臣清流们如何是好呢?
一众被流放的吴门故生们一时间怨气冲天,还是谢文载劝得他们冷静下来。
他们太为难周太后了。皇帝登基后,对周太后与周家的态度已大不如前。倘若太后说话管用,吴皇后所生的嫡皇子早就立储了,又怎会母子双双惨死于坤宁宫大火,皇帝还没有严查真凶的意思,反而拿一句“天干物燥引发大火”的结论就搪塞过去了呢?这位皇帝虽然也在乎名声,可孙家当权后清洗了御史台,又控制了记起居注的官员,他再立个孝顺的皇子做储君,保住身后名,还有什么可畏惧的?
周太后虽然贵为太后,但她并无子女,又与皇帝感情不深。当周家本就因为手握西北边军兵权而遭受皇帝猜忌的时候,周太后为了家族考虑,在外甥女吴皇后死后暂避孙家锋芒,也是可以理解的。况且,周家坐镇西北,素来只守国土,不涉朝政,前朝后宫的吴孙之争,与周家又有什么关系呢?哪怕吴皇后是周家外孙女,她所代表的,也不是西北的利益。
周家只要把西北边疆守好就行了。
周太后只要稳住周家在西北的兵权与地位就行了。
抱着这样的想法,吴门故生接受了周太后封宫自闭的决定,万万没想到,周太后这么做,目的竟是为了保护吴家的两个遗孤。
海西崖长叹了一声,问谢文载:“等老曹回来了,你要不要把这事儿告诉他?省得他心里一直想不开。”
谢文载苦笑:“这事儿不好让太多人知道的。吴家遗孤幸存的消息,在京中至今还是隐密,没多少人知道。就算他们如今已经到了长安,消息也不好走漏得太快。孙家很可能还会往长安城里安插人手,为了吴家两个孩子的安危着想,咱们还是先保密的好。”
若不是为了保密,承恩侯府又何须如此小心翼翼地让世子夫人带着两个孩子打掩护,再添一个杜祺做第二层掩护,才把吴家三人一路秘密送到长安城?他们也是担心消息走漏,孙家会派人前来伤害两个孩子呀!
海西崖就有些不明白了:“皇上已经下旨追封了吴文安公,又赦免了流放的吴门故生,在朝中重新起用吴家的亲朋故旧。孙家人当初都没能拦下皇上的旨意,难道如今还要伤害吴家遗孤么?这两个孩子又能碍着他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