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飞全家后我躺平了(355)

周怡君抿了抿嘴:“可是……唐大姐姐,你就算小时候与他相熟,长大之后见面的机会也不多了吧?你怎么知道他如今还是小时候的性情脾气呢?兴许他变了也未可知。彭姐姐好歹在金家待了一个多月,天天都能跟金善见面,还能不清楚他的本性吗?她又不是听了外人的闲话,才不喜欢金善的。”

唐蕙下意识地撇了一下嘴:“不过是一个多月的时间,又不是天天都在一处,谁能说彭姑娘就真的了解他了呢?定是因为彭姑娘不喜金家人行事,才会迁怒到他身上罢了。我不知道金老太太的病情是怎么回事,可金公子在家也只是晚辈而已,还能忤逆父母之命么?便是金家人在金老太太重病一事上,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那也不是金公子能做主的。”

好家伙,这是直接替金善甩锅了?就算金善不能做主,他这么大的人了,难道连个大夫都不敢请到家里来?彭玉琪到了金家后,他也一声不吭,全靠她自己发现了“真相”,才请到大夫给金老太太医治了。金善连句提醒的话都没有,至少是个不作为的罪名,怎么如今到了唐蕙口中,就全然不需要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任了?

海棠暗暗给唐蕙大小姐贴了个“金善脑残粉兼爱慕者”的标签,心里对金善的好奇心倒是更大了。这位公子哥儿到底有什么魅力,能让明显受过淑女精英教育的唐蕙如此死心塌地?

周文君与彭玉琪正为唐蕙的言行头痛。前者恨不得骂人,扭头对闺密道:“你索性就坦白告诉她,金善都做过些什么恶心人的事好了。不然继续听她这么说下去,我怕一会儿会忍不住去向祖母告状!”

不等彭玉琪回答,唐蕙便露出了紧张的表情:“周大小姐,你要告我什么状?我又不曾说什么失礼的话,你可别误会了我与金公子……”

周文君啐了她一口:“这时候说什么误会?你巴巴儿地跑来说了半天金善的好话,如今倒想撇清了?你撇得清么?!”

唐蕙涨红着脸道:“怎么撇不清?我……我又不曾与人有私情,还想劝彭姑娘嫁给金公子呢。我喜欢的是金公子的诗词,不忍见他为相思所苦,方才来劝彭姑娘的。跟我同样想法的姑娘还有很多,只是你们平日不在长安,刚从边城回来,才不了解罢了。但凡你们多读几年书,就能明白他是个多么有才华,又温柔和气贴心的好人了!”

“这个金公子都作过些什么诗词呀?”海棠听到唐蕙对金善评价那么高,忍不住插嘴了,“听唐大小姐所言,他似乎是个少见的大才子。我竟从未听说过他的名声,很想拜读一下……”

第294章 闺怨

唐蕙很熟悉金善的诗作。

海棠刚提出请求,周文君命人取来纸笔,她随手便默写下了金善的四首诗,有五言有七言,有律诗也有绝句。据她本人说,这都是金善作品中她最喜欢,也认为是最好的几首。

海棠不擅诗词,但她守了几十年的皇宫藏书殿,看诗的眼力还是有的,真要诌几句,也不是诌不出来,只不过水平四平八稳,难有佳句,非必要不会为难自己罢了。

她很仔细地看了这四首诗,心里觉得金善确实有点才华,至少典故用得不错,华丽之余也没有生搬硬套的情况,就算有两首诗用典太多,显得有些堆砌了,也可以归在风格上头。华丽的文风虽然不够自然纯朴小清新,但也有许多受众。

只是十几岁的少年郎,即使家世不如从前风光,也是富贵人家、锦衣玉食,他又从小受宠,没吃过什么苦,没经历过什么挫折,总在诗里写些伤春悲秋的词句,是不是有些无病呻吟了?况且他四首诗里就有三首的主题是闺怨,剩下一首不是,只是赞美春景,也要带上两句美人卷帘偷看路过的骑马才子的词句……脂粉味略重了点儿。

古时的诗人借闺怨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郁闷心情。金善一个富贵少年写闺怨,又是想要抒发什么?

海棠抬头问彭玉琪:“金公子是武将人家的子弟,却以诗才闻名长安,不知可有意举业?”

彭玉琪淡淡地说:“他是从小读书的人,打从六岁上,至今已换了四位西席了,虽然每一位都说他有天份,但每一位都待不长。金家在军中的名额已经定好要给他堂兄袭了,人人都说他将来要科举入仕的,用不上这个。可他如今也只是童生而已。他说他今年必定能考中秀才,但他自三年前在院试遇挫,便再也没有下过场。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一定能过这一关。反正除了读书科举,他干别的都不行,除此之外也没有别的路可选。”

唐蕙在旁听得刺耳,忍不住替金善辩驳:“他三年前才多大年纪?才读过几年书?能考中童生,已经是少见的神童了!这几年他不下场,是为了打好根基,厚积薄发,将来必定有一飞冲天的一日!更何况,科举不顺,不代表他才学不足。他的诗名满长安城都传遍了,若没有真本事,旁人能夸他么?!”

彭玉琪瞥了她一眼:“满长安城都传遍了?唐大小姐真个在长安城里处处都能听到他的诗名?我还真不知道,大楚的长安城,什么时候如大唐时的长安城一般,有那么多人喜爱诗词歌赋了?大家不讨论楚胡战事,不讨论谁家的儿孙又立了功劳,谁家的作坊出了好玻璃器,倒讨论起哪家小郎君做的诗好?不过是身边的人怎么说,你就怎么信罢了。满长安城里那么多读书人,那么多擅诗词的,他金善又比人强在了哪里?竟能压倒众人,独得令名?!”

上一篇: 吻鹤 下一篇: 边关小医娘的种田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