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吃饱喝足之后,又有闲情与力气四处交际了,院子里的牌桌再次围满了人,也有人跑到前头戏台上听戏去的。戏台虽然只有一座,但另有通道及二楼雅座与男宾席相隔开来,可供女客们前去吃茶欣赏。镇国公夫人所在的正席那边,也请了女先儿和琵琶娘子来表演。其他院子里偏席上的客人若想去看表演,院子里的丫头仆妇还可以领路呢。
马氏则继续与几个熟人聊八卦。跟孙女儿海棠离席时,她们聊的金家趣事不同,这回她们聊的是刚刚从别处听来的消息——周二将军的夫人前日和昨日都跟周四将军的夫人起了争执,前者当着外人的面给后者没脸呢!
这院子里坐的女客,大都是周四将军麾下官员部属及其妻族亲友的家眷,心里自然是更向着周四将军夫妇的。周二将军长年驻守边城,大家对他的记忆都不深,也不打算说驻边大将的坏话,可他的夫人几次回长安省亲,都要闹出点乱子来,可不是什么人缘好的主儿。大家私下说起,都觉得她太过分了。
就算外头有流言说,长安前卫指挥使的位置是周四将军的,她兄弟不过是白忙活一场,那也只是流言罢了。周家的媳妇怎能不信自家公婆亲人,反倒听信外头的流言呢?谁会放着从二品的都指挥同知不做,自降身份做正三品的卫指挥使?这流言也不知道是谁编造的,背后又打着什么主意,周二夫人听到后不警惕起来,立刻命人去查流言的来由,反倒给妯娌脸色看,也太不讲理了吧?!
妇人看重娘家,不是什么毛病,但为了一点流言就把婆家的小叔子、小婶子当仇人踩,这可不是周家媳妇该有的作派!
有人感叹唐家没教好女儿,也有人可惜周二将军一个老实人却没娶对媳妇,还有人对流言十分好奇,怀疑是不是长安前卫指挥使之位的另一个候选人故意放出来的?吱吱喳喳,十分热闹,各有说法。
聊着聊着,又有人跑来给马氏报了个信:“听说昨儿承恩侯府的世子夫人带着孩子回来,不但带回了杜家的小子,还把吴家的遗孤给带回来了。你可听说了么?那可是老姑太太的亲孙子、亲孙女儿!一直叫太后护着,住在宫里。我们都是头一回听说呢!”
马氏其实昨天就听说了,但此时也装作一副初次听闻的模样:“怎么回事?快跟额说说!”
“我也是刚听人说的,不过吴家那个儿媳妇的性子真不讨人喜欢……”
第303章 争议
镇国公府的年酒,请的多是亲友部属,大家都是相熟的。
如今周三将军的院子里安排的女客,又大多是周四将军的亲友、同僚、下属的家眷,彼此关系就更熟了,聊起天来也少了顾忌。
大家在宴席开始前四处走动,寻亲朋好友聊天叙旧,也顺道听说了镇国公府里的最新传闻。承恩侯世子夫人和她带来的一双儿女都是话题的中心,而与她同行至长安的归夫人母女以及吴家独孙吴珂,更是部分知情人重点关注的对象。
不过,吴珂在众人面前的存在感太过单薄了,大部分人只看到了他的伯娘归夫人与堂妹吴琼,说起他来也只是庆幸地表示老姑太太后继有人,不曾血脉断绝,但更多的情况就不清楚了。大家只知道归夫人带着两个孩子在宫中藏了许多年,又在承恩侯府借住了好几年,因怕被孙家人发现,才到长安来的。另外大家还听说了,归夫人正急切地想为女儿说亲来着。
归夫人接触过好几位实权大将的家眷,并向她们透露了自己的烦恼,而后者又把消息传给了相熟的亲友。宴席还未散,归夫人的打算就已经传开了,惹得许多人私下议论纷纷。
来给马氏报信那位太太,其实是周四夫人娘家的亲戚,丈夫又在陕西都司做个小官。她在宴前去寻周四夫人说话,又顺道去拜访了另两位熟悉的周家女眷,然后便带着一肚子的新瓜回来与朋友们分享。
她列举了归夫人昨日住进镇国公府后做的好几件事,以此证明这位吴家少夫人性情上的不讨喜之处,就连归夫人为女儿终身大事担忧,急切地想为女儿在长安说定一门亲事,她也有话可吐嘈:“在京里时就看中了承恩侯府的嫡长孙,世子夫人不肯答应,她就恼了。到了长安,她见四将军家的奕哥儿生得好,也不管人家乐不乐意,便要向四夫人开口提亲。
“四夫人心里觉得她唐突,又碍着太后的嘱咐,不好给她脸色看,寻了个借口蒙混过去。谁知她见四夫人没回绝,就以为是答应了,直接就说要把她闺女的庚贴送来,好象今儿就要把婚事定下似的。四夫人都吓着了,好不容易寻理由脱了身,她却跑去跟国公夫人说,四夫人已经应了婚事呢!”
幸好当时在镇国公夫人周围的都是自家人,没叫外人听见这么荒唐的事,周大夫人与周三夫人又联手哄得归夫人闭了嘴,不然消息传开,周四将军的儿子周奕君将来还怎么说亲?外人定会以为他真个跟吴家姑娘定下了!
报信的太太感叹了一番之后,又道:“这位归夫人的性子也太急了些。就算是真要结亲,也要慢慢谈,万万没有她一开口,人家就要答应的道理。这是说亲,又不是去街上买把葱。谁家儿女的终生大事,不是仔细挑了又挑的?就算周吴两家也算门当户对,可八字总要合一合,万一两个孩子的生辰八字不合适,那还是别耽误了彼此的好。她那么急着要逼人答应婚事,倒象是生怕她闺女嫁不出去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