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还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因为她不再需要母亲归夫人处处为自己操心,在病中也无法安心静养了。
吴琼内心的欢喜,海棠从信中的字里行间就能看出来。不过,归夫人那样的性格,估计并不乐意看到女儿的成长吧?
若是吴琼学会了自己思考,自己行动,不再需要母亲操心操持,那归夫人作为母亲的威严,又能维持多久呢?
海棠挑了挑眉,放下那一页信纸,继续看吴琼信中后面的内容。
不知是因为夜里睡得好了,精神充足的缘故,还是被母亲的话引出了童年时的回忆,吴琼如今又记起了更多小时候的事。
她已经想起小时候在慈宁宫住过的那个小院是什么样子的了。那里离太后的寝宫和其他太妃、太嫔们的院子都挺远的,位于花园的角落,本来应该是负责打理花园的粗使宫人的居所。小院当时只住了他们一家三口,后来又只剩下她与母亲两人。院中有三间屋,一口井,屋前种着一棵很高大的楸树,夏天的时候会开粉紫色的花,非常漂亮。
这花还能吃呢。她记得有一年夏天,许宫人为她采了一篮子花下来,拿油炸了吃。还有一回,母亲不知因什么缘故,身上生了疮,也是许宫人拿楸树叶煎了汤汁帮她治好的。那回院子里的楸树几乎被采秃了呢!
没办法,他们吴家三个幸存者住在慈宁宫中,是不敢引起孙贵妃任何注意的。就算是他们中的任何一人生了病,也只敢让太后信任的老太医来瞧。可太后最信任的老太医没几年就去世了,他的儿孙徒弟未能进入太医院,太后又信不过其他的太医,哪怕还会照常召太医来给自己诊平安脉,也没敢让任何人接触慈宁宫里藏着的人。最后是许宫人自己翻医书自学,才把吴家人生病的问题给解决了。
许宫人大约也是因为在这时候自学了医术,知道该如何照顾病人,后来皇帝在慈宁宫中养病时,她才会被太后派到御前去侍候的吧?至于许宫人因此得到了皇帝青眼,被册封为妃,那也是合理的回报。
吴琼想起小时候生病,许宫人总会柔声安慰她,还会给她做好吃的药膳,就觉得对方实在是个好人。从小到大,许宫人不知给她与母亲治过多少回病了。许宫人明明就对她们母女有恩情,性情脾气又好,母亲居然还看不上人家,言谈间多有轻视之处,实在是没道理得很!
就算母亲归夫人因为丧夫丧子又被困多年之故,脑子糊涂了,吴琼也认为她是不占理的。
倘若将来有机会回京,见到阔别多年的许贤妃,吴琼觉得,自己一定要替母亲赔礼道歉才行!
不管母亲心里怎么想,她都觉得,这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第388章 那个同学
吴琼小姑娘三观还是很正的嘛。
也许是因为归夫人所有的不恰当言论,在吴琼心目中都被归为了“心病”,是她在悲惨的命运和不自由的生活双重打击下,心性变得扭曲的结果,而非天生品德低下,所以吴琼对于归夫人的言辞行动,如今已经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而不是继续被母女之情所困,始终对母亲的所有决定盲目顺服。
因为母亲生病了,所以做的一切错事都是病痛导致的,并非她本心如此。只要把病治好了,她便又会成为那个温柔贤淑的好母亲了。
抱着这样的念头,吴琼曾经对于归夫人“那么爱我的母亲又怎会有错”的滤镜碎了,评价母亲的行为时,倒比先前客观了许多。
这其中估计也有镇国公夫人与她安排的那位教养嬷嬷的功劳。
海棠对此感到很满意。
归夫人其实只是一个弱质女子,靠着“吴家幸存者”、“吴文安公嫡亲儿媳”、“吴家遗孤之一的生母”以及“吴家独孙的救命恩人”等名头来抬高自己,增加自己的话语权,令周围的人听从她的意愿行事。哪怕她的做法是错的,可只要打出那四个标签,那些敬重、怀念吴家先人的人便会对她退让三分,往往连她做下的错事,也都被原谅了,不会再被追究责任。
可事实上,她娘家有黑历史,自己也有黑历史,这些年对两个孩子也有亏欠之处,如今更是屡屡有令人唾弃的言行。若不是那四个标签还挂在她身上,她早就被人厌弃了。
要是她身边的人不再受这几个标签的影响,能客观公正地看待她本人和她所做的事,将她与“吴家”分开看待,连吴珂吴琼这两个孩子也不再盲目听从她的摆布,那她便再也掌控不了任何人,再也无法忽悠身边的人去实现她的私欲了。
镇国公府已经在积极地疏远她和女儿吴琼与侄儿吴珂。只要吴珂、吴琼都成长为有主见、有才学、有能力的人,不必她教导指点,也能过好自己的生活,那她又凭什么再拿捏着这两个孩子,去让所有人都迁就自己呢?
海棠还挺期待着看到那一天的。
她轻哼两声,又收回思绪,继续往下看信。
吴琼继续在信里回忆着童年时的往事。
她很惋惜,小时候很多事都已记不清了。
记得她小时候有一回生病,许宫人为了让她乖乖喝药,还用碎缎子给她做了一个小彩球,很是精致漂亮,她喜欢得不得了,一心盼着自己赶紧好起来,就能去院子里玩小彩球了。可惜,她的病还没好全,她母亲就发火了,一气之下用剪刀把她的小彩球给剪坏了……
母亲是为什么生气来着?对了……似乎是堂兄又一次拒绝让母亲去他的新住处参观,回答起自己的功课进展时,又对同学的身份多有隐瞒。母亲疑心那是个小内侍,认为堂兄与内侍同窗有失身份,与对方相处融洽就更不能原谅了,因此母亲便发了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