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座众人都没把陆氏这话放在心上,周怡君连忙上前再替她倒了一盏茶,又将点心匣子挪到她手边:“叔祖母,您吃些茶点,垫一垫。这半天您辛苦了。”
陆氏稍稍消了气,喝了两杯茶下去,又吃了好几块点心。骂了这半天,她是真的累了,也饿了,正好趁机充充饥。
等吃饱喝足了,她便将茶杯一放,擦擦嘴,张口道:“说吧,想问我什么?昨儿若不是周世功亲自过去,硬把你们拉走,你们原本还有很多话想问我吧?”
周马氏连忙点头:“是是是,额有许多旧事,都不知情,也不知道该找谁打听,只好向婶娘求援了……”
马氏也帮口道:“额大姐想知道当年凉州王夫人跟马老夫人来往时的事。听说您府上与王家是姻亲?”
陆氏嫌弃地看了周马氏一眼:“你也这么大年纪了,嫁到这家里三十多年,亲戚们都是见过的,哪怕你婆婆不肯指点你,难道你就不懂得自己用眼看?用耳听?这些事,你早该学起来的,如今老了,倒来问我?!怪不得你婆婆总说你的坏话。她虽心思不正,但你也太蠢了些!”
周马氏被她说得红着脸低下头去,虽然心里很委屈,却不敢驳回半句。
马氏只得又站了出来:“您就别怪额大姐了。马老夫人不许她知道,她上哪里学去?谁让她命不好,摊上这么一个婆婆咧?如今一把年纪才能当家做主,她也不敢再去寻马老夫人请教,怕被带到坑里去。这不就只能请您指点了么?”
陆氏的神色缓和下来:“这话倒是真的。与其指望那个恶婆娘,还不如我辛苦些,多指点你几句呢!”
于是她就真的开始给周马氏讲解周家三房——包括他们十四房这个分支在内——与凉州王家之间的关系与来往了。
陆氏的长媳是王家外孙女,十四房早年与王家也颇为熟悉。这些年,为了给儿子、孙子们谋个好前程,给女儿、孙女们说一门好亲,陆氏是什么法子都想过。除了巴结讨好马老夫人外,长媳娘家也是她考虑过的求助对象,只可惜王家被一把大火烧没了,长媳娘家失去这门姻亲后,实力大减,帮不上什么忙。但过去有心求助时,她私底下可没少打听。
如今,陆氏已几乎快把这些往事忘光了。昨日周马氏与周怡君祖孙上门提起,让她忆起了过去的时光,一晚上都在回想从前的旧事。眼下马家姐妹问起,她立刻就都记起来了。
很多事海棠他们早就了解过了,但也有许多细节之处,是他们此前不知道的。
陆氏长媳的娘家母亲就是王夫人的大姑子,姑嫂二人关系平平,原因是前者很看不惯后者的行事,比如王夫人积极进京攀附权贵的做法,她就很是不以为然,私底下没少跟亲家与闺女抱怨。
王家粮行大火前不久,王夫人刚从京里回来,在十四房打了个转,留下几份土仪,便回凉州去了。没过两天,陆氏长媳就收到了堂小姑周淑仪的来信,抱怨王夫人在京中寻她帮忙引见权贵,丢了她的脸,云云。
周淑仪的措辞很不好听,陆氏的长媳本就气恼,马老夫人还要把她叫过去询问王夫人在京中的种种细节,来十四房时都说过些什么,等等,叫她生了好几日闷气。
后来凉州传来王家大火的消息,王夫人母子皆亡,家都被烧没了。陆氏的长媳得知娘家母亲悲痛病倒,一边忙着照顾母亲,一边还要应付马老夫人的刁难,心中恼恨不已,后来索性就离了长安,随丈夫驻边去了。
第432章 王夫人经历了什么?
屋里安静了下来。
所有人都看着十四房老太太陆氏,但陆氏却只是淡定地捧起茶杯喝了一口茶,又吃了块点心。
吃完了,她才放下茶杯道:“你们也觉得不对劲了吧?当年我就没想过,那时候什么事都挤在一块儿了,乱糟糟的,谁能想到呢?”
周马氏咽了咽口水:“婶娘的意思是……王家的大火有蹊跷?跟阿家或是姑太太有关系?”
陆氏哂道:“谁知道有没有关系?反正那时候周淑仪那封信来得没道理,西院那婆娘老是传我们家老大媳妇来问王夫人都跟她说过些什么,就更没有道理了!”
陆氏自己其实也不记得了。昨天送走了周马氏祖孙俩之后,她越想越不对,就把长媳留在家里的老嬷嬷给喊了过来询问当年细节。
这位老嬷嬷是长媳的奶娘,也是长媳娘家母亲的陪嫁丫头,本来是一直跟着长媳母亲过活的。前些年,长媳的母亲去世,长媳回长安奔丧,就把这个老嬷嬷给接到了婆家养老,平日里帮着照看孩子。王夫人出事前从京城回凉州,路经长安时来看望大姑子和侄女儿,有些不好跟嫁进周家的侄女儿说的话,在大姑子面前倒是不介意提的。老嬷嬷原是王家的家生丫头,王夫人在她面前说话也不避讳,她跟在旧主人身边,听到了不少事,只是从前从来没把那些话跟王家的大火扯上关系罢了。
据这老嬷嬷说,王夫人曾经跟她大姑子抱怨,说自己去京城结交权贵,不过是想借一借周淑仪夫家的人脉罢了,也不是什么大事,周淑仪却推三阻四的,太不给亲戚面子了。王夫人见不到她,只好从她陪嫁的那些老掌柜处打主意。可惜,老掌柜们倒是愿意帮她的忙,无奈他们也做不了周淑仪的主,而且还要忙着完成女主人吩咐要办的事,对她实在是爱莫能助。
王夫人十分气恼,便悄悄去打听他们到底在忙活些什么?只发现他们在收购许多药材,还有一些火油之类的东西。前者还有可能是替西北周家搜罗的,后者又是为了什么?西北边军主要是在守城,很少用这种攻城的武器,也犯不着千里迢迢从京城采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