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是真心替麻尚仪着急。虽然不打算认姨,但那好歹是与她相处和睦的新朋友,说话好听,对她又出手大方,她怎能不担心麻尚仪将来的生活呢?但她毕竟是外人,有些话实在说不出口,略提一句,也象是在挑拨人家和亲人的关系似的。可她要是不说,就怕麻尚仪糊里糊涂,将来会吃亏。
海棠瞄了那玉镯子几眼,闻言便笑道:“阿奶也操心太多了。麻家的小辈就算对麻嬷嬷不好,难道镇国公府还能让麻嬷嬷吃了亏?好歹那也是太后娘娘身边的老人,若是麻家人不管她,镇国公府也会让她安度晚年的。”
话虽如此,但镇国公年纪也大了,他与镇国公夫人若是双双去世,镇国公府便换了当家人。几位少将军人品都信得过,可他们大多驻守边城,没几个人是留在长安的,周四将军夫妻也进京去了,将来留在长安镇国公府当家的又是谁?他能把麻尚仪照顾好吗?等周太后也去世,那就真的人走茶凉了。就算主人家对麻尚仪很客气,底下的奴仆又如何?
马氏在长安长大,从小没少听周家的各种八卦小道消息,从来不认为镇国公府就是个太平无纷争的桃花源了。只不过是镇国公府的历任当家人一向正派,因此国公府的行事从来不会太出格罢了,私底下也不是没出过害群之马。
所以,马氏认为麻尚仪应该多为自己的将来着想,就算手里有许多好东西,也该谨慎些,别四处送人,更不该轻易在外人面前露了富才是。
海棠便道:“话是这么说没错,但麻尚仪不是没见过世面的小姑娘了,她在宫里经历过那么多艰难险阻,见识过那么多阴谋诡计,怎会还抱着天真的想法,对人性丑恶不作任何提防呢?我认为她对自己的将来早就有了妥善的安排,今天会贸然送阿奶这么贵重的东西,一来是相信您的人品,二来……大概是对当年故人失踪之事十分重视,哪怕只有一点似是而非的线索,她也愿意不惜一切代价去查明吧?
马氏听了这话,又忍不住叹了口气。
有些事,她从前没怎么关注过,只隐隐约约听说过些传闻。今日有了麻尚仪这位亲身经历者的讲解,她才知道,周太后在成为太后之前,原来受过这么多委屈。
怪不得周家对常家的怨气会那么深呢!
她从前总觉得周家人对海长安以及他的父亲过于苛刻了些,无仇无怨的,只因为他们是常家血脉,便压制着他们的前程。如今她总算明白那是为什么了。在长安,不但周家与常家有旧怨,还有别人与常家有血仇呢!
马氏压低声音跟孙女说起了麻尚仪的往事:“听说当年一块儿从长安陪嫁进宫的八个侍女,有好几个都死得挺惨的,还有人被撵出宫后就下落不明。那些姑娘都是镇国公府的世仆之女,家里父兄争气的,几十年来都挣下了军功,也做了官,当了将军,独立门户了。他们离京城远,救不了自家闺女,咋一看见仇人的子侄来到长安,岂有不迁怒的道理?若不是镇国公事先有吩咐,只怕你二叔他爹早就死了,连你二叔都不可能好好地活到现在。如今二叔只是前程受限,好歹也有份差事在身,跟着额们家不愁吃喝,也顺利娶妻生子了。人家的闺女却回不来了,连尸首都找不着,叫人如何抱怨呢?”
要抱怨,也只能抱怨常家不做人。常贵太妃当年为争宠夺嫡手段太狠,人又死得太干脆了,叫人无处泄愤出气。再怨常家将旁支子弟推出来做出气筒,自家却在京城安享富贵,根本不管旁支血脉的死活。
第612章 海长安的前程
马氏唉声叹气。
她忍不住心疼义子海长安,但想到常家的作所作为,又没办法抱怨那些压制海长安及其父亲常庚星前途的长安人家。虽然海长安和常庚星父子俩只是常家旁支,常家风光时不曾惠及他们,常家落魄后却将他们推出来做了替罪羊,可他们终归是常家的一份子,与常贵太妃有血缘关系。那些被害死的周太后侍女的家人迁怒到他们身上,也是人之常情。海长安和常庚星很无辜,那些记恨他们、打压他们的人家也同样很凄惨。可谁叫常贵太妃死得太早太利索,纪王与常家人又远在京城,叫苦主们鞭长莫及呢?
马氏只能庆幸镇国公是个明事理的人,知道冤有头债有主,让常庚星父子在长安活了下来,海长安如今还能正常娶妻生子,虽然前途不大光明,但能在卫学里谋得一份射箭教习的职位,也算是安稳体面了。这孩子原本就不是什么很有上进心的人,这辈子能安稳度过,应该就能满足了吧?
可海棠却提出了小小的异议:“二叔相貌长得好,家世也不凡,从小读书习武,哪里就比别人差了?若不是受家族所累,他本该有更好的前程,难道就真的甘心做一辈子卫学教习吗?况且这个职位也不一定能长久。如今有镇国公发话,他才能顺利入职。若是将来镇国公府换了当家人呢?就算周家的少将军们都无意跟他计较,也保不住底下的人里有对常家怀恨在心的。二叔固然是本领高强,不畏惧任何人的威胁,但他还有妻儿呢!小石头年纪还小,身体又不好……再说,小石头长大以后怎么办呢?在长安,谁又能给他一个前程?”
马氏的脸色微微白了:“这……”虽然海长安一家如今在长安生活得还算安稳,但如果海长安一辈子只能做个卫学教习,他的儿子连正经军职都补不上,那将来要怎么办?虽然家里不缺钱,可他们都是世家之后,总不能一世白身,沦为平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