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在这西北边城,物资不丰,她能用得上的食谱也不多。虽然海家香料储存丰富,可作料却没多少选择。海棠觉得,与其在家弄些费事又成本高的美味菜肴,还不如做点更接地气一点儿的日常美食……
她把主意打到了去年才收获了一茬的新粮食玉蜀黍——也就是玉米上。
海西崖一直鼓励肃州城上下多研究玉蜀黍的吃法,不过从去年秋天到今年开春为止,大家吃新粮的方式,大多还是以水煮为主,无论是连棒啃玉米,还是把玉米粒掰下来煮成粥,味道都是不错的,就是啃起来稍硬了些——他们种的玉米是硬粒型的品种。
也有人将玉米棒拿去火烤,出来的口感又有些不同了,同样好吃——这种方法主要在军中比较盛行,在各个墩台、哨所值守的士兵最爱这种吃法。
还有人发现这玉蜀黍晒干后,能保存比较长的时间,有人保存到开春后还能继续吃,这就非常吸引人了。卫所已经有人开始试验,看这新粮种收获下来后,最长能保存多久了。
当然,也不是没有人尝试着将玉米粒磨成粉来食用,只是玉米粉与面粉不同,无论是做面饼还是做面条,好象都差着些什么,太容易断了,煮起来又有些费事,还不如直接熬糊糊……
海棠让崔伯给自己寻了个小石磨,将家里晒干的玉米拿出来脱粒,亲自用小石磨磨成细粉,再掺些糯米粉进去,加糖、盐、鸡蛋什么的,做了一锅小窝窝头出来,吃午饭的时候直接送到了正屋餐桌上去。
祖母马氏大为赞赏:“这个味道可比先时试做的死面饼子强得多了,快把方子记下来!”
祖父海西崖也细细向孙女询问了窝窝头的做法,得知还要加糖和鸡蛋,便叹了口气,没有多说什么,过后倒是把这个食方给卫所的几位将军送过去了。
海棠心里知道,爷爷定是嫌自己拿出来的食谱成本略高了些,不是一般平民能吃得起的。可一般平民煮玉米烤玉米也照样能裹腹,就算是少掺些别的材料,也不是不能做窝窝头,只是不如她的做法好吃罢了。
过后她又试着在玉米面里加白面加盐去做玉米面条,加牛乳、干果、糖等烤玉米饼,又做了铁锅炖鱼贴玉米饼子……她还没把自己知道的玉米吃法捣鼓完呢,家里储存的玉米倒是先耗光了。
祖父海西崖对此并不生气,反而笑呵呵的:“这玉蜀黍果真不错,竟能有这么多种吃法,还能养人。我吃着都白胖了一圈。开春后我定要多种几顷玉蜀黍,秋天就能有更多的新菜可尝了!”
刚开春不久,他就忙着带人去城外开垦更多的土地了。不过刚开垦了一半,甘州那边就传来了新消息。
参加和谈的官员名单终于定了下来。
第71章 故人的消息
得到消息的时候,谢文载正在房间炕上沉睡。
他今日似乎有些风寒症状,因此早早回了家,吃了药睡下了。海西崖兴冲冲地跑进他房间报信时,他昏昏沉沉地起身,发了好一会儿呆,才反应过来表兄在说什么。
等到他穿好外袍,可以打起精神好好跟表兄说话的时候,隔壁屋子的曹耕云与陆栢年都已经听到信儿赶过来了,正围着海西崖问和谈官员的名单。
然后谢文载就听到了那个有些熟悉的名字。
“陶岳?可是陶南山?”曹耕云面上露出惊喜之色,“竟然是他?!这下我总算能放心了!他跟孙阁老不是一路人,有他做主使,就不怕这和谈会出什么夭蛾子。”
陆栢年也忍不住叹气:“真没想到……我以为三十一年前自京城一别,这辈子都不会再遇到他了,没想到一把年纪了,还能有与故人重逢的一日。我记得他年纪比文载兄还要小两岁,这会子也不年轻了吧?这些年在朝中,也不知道过得如何。”
谢文载坐直了身体,看向海西崖:“表兄,确定……是陶岳为和谈主使么?”
海西崖微笑着向他点头:“我一听说这个名字,就想起了当年的旧事。多亏你们这位朋友了,若不是他想办法帮忙打点,你们几个也不会那么顺利流放到西北,还能在长安城里悄然待了许多年,无人为难。”
谢文载神色有些恍然,接着便叹了口气:“可惜……他那时还盼着我们能尽快回朝呢,到底还是让他失望了。”
曹耕云干笑了两声:“这也怪不得我们……皇上的赦令四年前才下来,那时候我们都一把年纪了,还回去做什么……再说,孙家人在京中还风光无限呢,我们回去了又能如何?还不是只有受人打压冷落的份?当日与我们一道流放过来的人,但凡是活下来了的,四年前遇赦后也有好几个回去的,如今又是什么情形?陶南山若指望我们回去,能替他分担一二,那还不如做梦比较快。”
陆栢年忽然想起了一件事:“海兄方才说……和谈主使是鸿胪寺卿陶岳陶大人?陶南山居然是鸿胪寺卿么?”
海西崖点头:“消息是这么说的。我也跟周三将军以及顾将军确认过了,的确是鸿胪寺卿陶大人领队。这与外邦和谈交涉的事务……原也是鸿胪寺的职责吧?”
陆栢年苦笑着摇了摇头:“我不是说陶南山身为鸿胪寺卿,前来主持和谈有什么不对。我奇怪的是……三十一年前他已经入了翰林院观政,如今居然还只是个鸿胪寺卿?这是不是太不合情理了些?”
陶岳是谢文载的同年,谢文载是那一科的探花,而陶岳则是榜眼。两人自会试前便相识,结为好友,一起会试,一起上榜,一起参加殿试,又一起进了翰林院做编修,都是享有盛名的才子,交情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