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礁颇有感触地说:“上辈子我经常被派去监视纪王府的小王爷们,对纪王教儿子的本事是十分佩服的。宗室诸王府中子孙不肖的例子很多,但纪王府不提那位宫里过继来的世子,其他小王爷都很乖巧,从不惹事。若非纪王教子有方,就凭周太后与皇帝对他的厌恶,早就抓住他家把柄,治上七八回罪了,他哪里还能安享富贵几十年,我死了他都还活得好好的呢?”
那段时日,可说是海礁上辈子密探生涯中难得的悠闲时光,没什么危险,每天只是看着纪王的儿子们享受生活而已。等他换了任务,可就再也没遇到过这样的好日子了。
海棠无语地看了哥哥一眼,对他的感想不予置评。她只关注他方才透露的情报,从中择选出了几条关键的信息。
孙贵妃在封后失败之后,曾经为扫清亲生儿子的立储道路,很可能弄死了排序在前的五皇子,又吓得四皇子自请出继纪王府,导致皇帝膝下只剩下了六皇子一个皇嗣。
六皇子夭折,皇帝没有子嗣可继位了,出继的四皇子想还宗,却一直未能成功。周太后推出了贤妃,又给皇帝生下了八皇子,皇位后继有人了。
孙贵妃没有了儿子,她与孙阁老的未来堪忧,估计是担心周太后一方支持的八皇子上位后,他们会没有好下场,便改为支持四皇子还宗,主打一个“国赖长君”,反对幼主继位。
从皇帝始终没有松口让纪王世子还宗来看,他心里还是偏向小儿子继位的。他到底是太过讨厌自请换爹的四儿子,还是对孙家父女生出了嫌隙?
第79章 皇帝为何要那样?
海棠问海礁,海礁一时间还真是答不上来。
他上辈子只是给锦衣卫做了十来年的密探,哪里知道那么多皇帝后妃、皇子宗室的秘闻?就算是听说过一些小道消息,也不保真。
他只能冥思苦想,回忆着曾经从师父、神鞭张三以及辛爷爷等消息灵通的长辈处听来的信息,还有监听官员时听到的议论,做一点推测。
“皇帝对四皇子说不上有多疼爱,就是普普通通吧。卢昭容与四皇子自请出继,他也答应了。后来他们又想回宫里,卢昭容还投靠了孙贵妃,百般讨好,求得孙贵妃在皇帝面前说好话,但皇帝始终没点头。”海礁撇撇嘴,“最过分的时候,皇帝病重,孙阁老带着百官逼求他将四皇子认回来,他都没答应,坚持说自己有儿子,不需要让纪王的儿子入继大统。”
皇帝当时还派了太监去纪王府骂纪王居心叵测,胆敢妄想皇位,纪王立刻上书自辩,说自己绝对没有这样的想法,一切都是世子自作主张……
这些传闻当时很多人都听说了,搞得四皇子很没有面子,人人都说他主动请求出继,是个不孝子,却又看不上嗣父,更不孝了,所以皇帝看不上他,纪王也嫌弃他……
海礁觉得,这件事应该能说明皇帝与四皇子之间的真实关系:“皇帝大约真的很讨厌这个儿子。就算四皇子妨碍了六皇子立储,他也是皇帝的亲骨肉,皇帝不可能让他去死,为六皇子让路的。就算孙贵妃有这样的想法,那也是孙贵妃的私心罢了。可四皇子自己主动说,不想认爹了,想认别人做爹……哪个当爹的听了这话会乐意?皇帝如了四皇子的愿,还让他做了纪王的儿子,就已经是慈父心肠了。”
好歹纪王是真有钱,又有亲王爵位,可确保他日后能安享富贵。
皇帝硌应纪王这个夺嫡时期最大的竞争对手,偏又拿他没办法,还得一直优容宽待,心里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气。他多半是出于报复心态,才想要过继儿子去抢纪王爵位家产的。可他能出继儿子,四皇子这个做儿子的却不能欢欢喜喜地认爹,更不能真与纪王相处融洽。一旦四皇子“认贼作父”,那就不再是他的儿子了……
皇帝这种想法,多少有些双标。纪王本人可能会觉得自己很冤枉。他有儿子,谁乐意把王爵传给昔日政敌的儿子,连积攒多年的家产也要便宜了嗣子呀?!这不是为了自保,只能硬着头皮接圣旨,还得在人前表现出感激圣恩的模样么?!
海礁叹道:“其实锦衣卫里也有很多人觉得四皇子吃相太难看了。当初孙贵妃逼得他们母子只能自请出继以自保,结果有利可图时,他们又转头抱起了孙家大腿,谄媚的模样哪里有半分皇子气度?这样的人倘若真的成为储君,满朝文武谁能敬服?!也就是皇帝膝下只剩下两个皇子了,八皇子年纪还小,也不知道能不能长成,皇帝需得防着万一,否则早就一巴掌拍死这个不孝子了!”
皇帝再怎么厌恶这个儿子,也顶多就是罚个禁足、抄书什么的,连语气重点儿的斥责都没有。他心里多半也存着念头,万一八皇子年幼夭折,他再不喜欢也要让四皇子重新归宗,继承大统了。总不能真把皇位便宜了昔日与他争夺储位的兄弟以及他们的子孙吧?那他这几十年的辛苦岂不是白费了?
皇帝这种心态,兴许也是四皇子明明没有圣眷,却依然有很多人支持他归宗的原因。皇帝想留个备胎,在外人看来就是对四皇子的优容与宠爱了。
而新君登基之后,四皇子之所以还能一直上窜下跳,始终有人支持他,也跟新君当时年纪还小有关——没人知道他能不能健康活到成年,生下皇嗣继承皇位,所以留着一个活着的皇兄就非常有必要了。估计皇帝生前没少跟大臣们说自己的想法吧?皇帝提拔起来的大臣,自然也是不想让其他支脉的宗室入继大统的,尤其纪王、安王都曾是皇帝的政敌,底下人过去斗得厉害,早结了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