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海棠觉得,金嘉树在京城生活期间,不能指望这位“姨母”能在钱财是周济他多少,还是要自己考虑置产的好。
若他有心在京城长住,没有自己的宅子,会十分不方便。可他手头那点积蓄,能在京城好地段买到好宅子吗?就算买到了,剩下的钱又是否能维持他的日常生活呢?他还是得置办一些能产生入息的产业,无论是田地还是铺面,都好过坐吃山空。
他在长安坐吃山空,尚且心感不安,更何况京城的消费更高?就算许贤妃与八皇子不会让他饿死,总指望着“亲戚”接济,他也会觉得没脸吧?
当然,要是日后海棠嫁给了他,带的嫁妆也能让他过上富足的生活。可海棠无意扶贫,想来金嘉树也有自尊心,不想吃妻子的软饭。
除此以外,他要是想争取婚姻自主权,自己也得先达成经济独立,否则许贤妃不喜,不肯再花钱接济他了,他生活无着,真的能在许贤妃面前继续强硬下去吗?
海棠尽可能写得委婉一些,但她觉得自己已经把道理说得十分明白了,想来金嘉树应该是能理解的。
至于他买宅子会买在何处……其实,海棠也希望出嫁后的住处距离娘家近一些,来往方便,可海家如今的宅子距离正阳门大街这么近,价钱当然低不到哪里去。海礁能买到那宅子,是因缘际会,金嘉树未必能有同样的运气。考虑到他的家底,还有未来读书的需要,挑个离正阳门远一点的宅子,也没什么。
离皇宫远一些,进宫没那么方便,也不是坏事。
海棠觉得,虽然如今许贤妃的身份麻烦已经解决了,官方下了定论,确认她是金举人之妻许秋娘自幼失散的胞妹许秋令,日后便不会再有人拿她二嫁的事来说嘴,可金嘉树若与这位“姨母”走得太近,来往太密切,也会弊大于利。
他不想让世人关注他的“外戚”身份,可进宫次数多了,谁能忽略这个事实呢?
海棠斟酌着用辞,希望能尽可能委婉地劝说金嘉树,倘若不想让京城的群众对他“外戚”的身份过于关注,那他本人就得尽可能表现得不那么象是一个“外戚”,与宫中贵人往来少一些,对他更有好处……
她一次次地修改着自己的措辞,希望能让金嘉树看懂她的暗示,又不泄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这个尺度还真不好把握……
嗯……他俩如今离得远了,写封信都起码要等上十几二十天,才能送到对方手中,他在京城最亲的长辈还对他的婚事有想法。海棠也不能确定金嘉树就一定会情深不移,有些丑话还是要先说在头里的。
她其实也不是非他不嫁。如果他心里衡量过后,还是觉得“姨母”的意见更重要,不想让许贤妃失望,又或是感到求娶高门淑女对他将来的前程更有利,决定忘掉与她的约定,她其实也不会怪他。他俩的事从来就没跟长辈们提过,只是私下有个默契罢了。大家完全可以当作没那回事,然后该干什么干什么,他只管当她是好友的妹妹,她就继续敬他是个邻家的兄长,彼此相安无事,各自婚嫁,其实也挺好的嘛。
海棠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又再修改了一些用辞,尽可能显得自己是在真心劝说他,真心为了他着想,绝对不是在试探些什么,又或是胡乱猜忌,阴阳怪气……
这封回信写得颇为艰难。海棠折腾了许久,还未写完一半,心里就先生出躁意来,索性把笔一搁,小心收起信稿,免得叫人看见,然后就跑去了正院上房,打探哥哥给家里人的信里都写了些什么。
第831章 怜惜
海棠先前给兄长海礁写信时,曾随手提过一句,抱怨哥哥给自己来信有所隐瞒,给祖母、表叔公的信,反倒包含更多的细节。
再者,在老家长房亲人的问题上,海礁隐瞒得更多。若不是二叔海长安给妻子写信时提及,家里人恐怕根本不会知道堂伯娘方氏都遭遇了什么,也不清楚长房的海宝珠堂姐与海宝柱堂弟都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兴许海礁自己有计划,但若不是马氏知情后,立刻写信提醒他去向麻尚仪求助,他们哪儿能如此顺利地救出方氏母女,还能让方氏免受江家的罪名牵连?
海礁有时候就是太有想法了。若是在上一世,他举目无亲,无依无靠,习惯了独自承担一切,也就罢了。如今家里一大家子,有钱有能力有人脉,他遇上麻烦,怎么就总是忘了向家人求助呢?在自家亲人面前,他有什么好顾虑的?以祖父祖母的品性,就算他们年纪大了,看不惯堂伯娘方氏改嫁,那也会先把人救出来,再做训诫斥责,过后还会好生安排她日后的生活,断不会眼睁睁看着亲外甥女和亲侄孙女去死!
海礁的那些顾虑,根本就是多余的嘛。
海棠猜想,他大约是上辈子在老家生活那段时间里,没少看到族人背地里骂方氏改嫁,所以担心海西崖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才会特地隐瞒此事。
可他只有一个人,既要留京参加武举会试,又要顾及老家的亲属,小年轻无官无职,只能仗身边人的势,又能做什么呢?如果江家人是这么好对付的,上辈子方氏就不会走投无路了。她能在丧夫后支撑起海家,又能在嫁进江家后,忽悠得江家人那么多年都没把海家产业侵吞殆尽,精明强干处又岂是寻常妇人可比的?可她愣是拿江家没办法,足可见这家人的难缠程度。万一海礁坚持不肯向任何人求助,未能及时救出方氏,却帮着顾将军查清了江家的罪行,以至于江家倒台,方氏受牵连,一生尽毁,他有心相救却救不得,怕是这辈子都要留下心结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