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小医娘的种田日常(351)+番外
计时器看得太麻烦,她悄悄从空间拿的表,用完就放回去,准备等能工巧匠多了,再专门组一个小队,研究钟表,把表给做出来。
闻到窗外有栀子和茉莉的香味,她穿好衣裳出来一看。
只见院墙上面吊了个花蓝,装了满满一蓝的茉莉、栀子和丁香。
顾长萧这家伙,答应他建地道就那么开心吗?一大早去摘花。
不过,看到这一大篮花,锦岁心情更好了。
去厨房看早饭时才知道,大公鸡被阿爷为自己睡个好觉,拧断了脖子。
锦岁笑了,小老头怪可爱的。
“没事,再养一只,下次我要久睡的时候提前告诉你们,把它暂时送走。”
吃了早饭锦岁和阿爷一起坐车去工地那边,锦安和李林风还有几个乞儿去军营。
军营建了少年营,都是军属之人的孩子,包括屯田兵那边的,文武都学。
锦安以前是跟一个老秀才读私塾,阿爷为他读书的问题都请燕十一帮忙了,但锦安坚持不去燕州读书,非要进少年营。
凌爷爷只好同意,但他要锦安答应,必须参加童生考试,如果考不过,就得去燕家读书。
为此锦安曾握着锦岁的手,恳求她:“阿姐,你的学院快点建起来!我要在你的学院读书。”
锦安暂时没告诉他,她的学院跟普通考进士的学院是不同的,他要考不过童生试,阿姐只好支持阿爷,送你去燕州的学院读书了。
锦岁到的时候已经是十点多了,离得还挺远,骑马会快些,可她想陪阿爷坐车。
巧得是他们刚好赶到工地开饭,因为这年头普通人都是吃两餐,上午十点多吃一顿,下午四点多吃一顿。
工地也一样,一些小气人家还给工人吃稀的,想吃干粮自己带。
但阿爷多大方啊!每顿必有烩菜和面饼,工钱也是顶配,一天八文。这真是顶配,燕州士族招工人,都是自家佃户,自己带饭,一天六文。
只有像燕家这样的顶级大士族,才舍得给工人八文。
阿爷打听了一下之后,想到孙女说要提高工人工钱,自己当然要做表率,所以一开始就说好了,一天两顿饭、八文钱。
为此,来抢着给阿爷干活的百姓是抢破头,连囤田营的家属都心动的很,可他们要忙春耕,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个好工作被那些流民、难民抢去。
第214章 长安乱
锦岁也是‘隔锅饭儿馋’,早饭在家吃得饱饱得出门,可看到大锅饭就是觉得喷香。
特别是看到烩菜里面有很多面筋,她笑问阿爷:“中原食肆怎么会剩这么多面筋?”
毫无疑问,工地上的大锅烩菜主要材料,肯定是中原食肆那边富余的。
凌爷爷自己都觉得奇怪:“我按你教的法子做了凉皮,用油辣子一泼,天冷也有很多人爱吃。
连那些富家公子都喜欢,他们每天让小厮来买凉皮带走,凉皮一天能卖出几百碗!
做凉皮剩的面筋就多了!这烩到汤里好吃,我就让人拿到工地上了。”
锦岁笑道:“这东西烤着更好吃!可以出个烤面筋的小摊。哎呀,越说越想吃,阿爷给我盛一碗。”
结果阿爷自己都馋上了,祖孙一人一碗和工人们一起蹲着吃,除着工程进度,毫不架子。
吃完之后再去看进度,锦岁很满意,最起码路修得是真好,沥青淋的路面,马路都压不出一点痕迹来。
“下雨下雪都不怕!运货也好行,以后咱们东区的路,就是全城最好的。”
负责工程的小吏姓邱,锦岁客气地喊他邱大人,他再三说不敢当,锦岁便改口喊他邱总工。
邱小吏不懂总工是什么职位,但听着挺顺耳,便笑着应答,和大家一样唤锦岁季老大。
“这里是学院大门,三个方位共十二所分院,那边临山区接着牧区,后方接着河道,沿河直入东海……”
目前学院只有地基,但锦岁仿佛看到未来这么一大片学区,是多么气势恢弘。
她想想又让邱总工加一点:“临山临水的管,但正门院墙照城墙的模式修,瓮堡、瞭望塔都要修。”
邱总工吓一跳:“这,这岂不是成了城中城?”
锦岁笑道:“怎么会是城中城?我还能反戾王不成?只是有备无患嘛,这学院要千秋万世地传下去,总得防着外敌。”
见邱总工一脸为难,她又道:“这样好了,我让王爷亲自跟你说。”
邱总工忙道:“下官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建这些东西需要军工来帮忙。”
锦岁挥手:“好说,等修城墙的时候我让黑羽营来。”
到时候投石机肯定也造出来了,给咱们学院也安排几架。哈哈,用做震慑也好啊!
咱这学院是学技术的,不需要读书人的闲情逸致、美景美林啥的,一切以实用为主,人工景点不如修成大广场。
既适合农学院晒粮食,又适合医学院晒草药,还能让工匠所展示最新工、农用具。
当然,树要多栽,还要多栽一些名贵濒危树木,最好能养上千百年,留给后人看看。
也不用说我们学院没景点,荷花池是有的,但主要是为种藕。农田那边春看油菜花,夏看麦浪,同样是景。
牧区和果林的景致就更好了,只是我们实用至上。
“宿舍楼先不用修那么多,但要预留加盖空地。”
锦岁见邱总工随身拿的还是图纸,便到他的办工区,找材料给他做了个沙盘。
因为道观那边也由邱总工负责,便做了整个校区和道观的全景沙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