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关小医娘的种田日常(407)+番外
她跟燕九合作的海商生意谁也不知道,只有顾长萧知晓。她出航海图和一些高档货物,从燕家海商中分到的红利,完全够学院运转所用。
所以百官和权贵想看皇后娘娘落败是永远不可能的,因为他们压根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支持皇后。
春闱之后,皇上又加开一恩科,是史无前例的吏官考试,也就是公务员。这个恩科只要有秀才功名便能参考。
提前给出吏官职位,考生自主报考。开始锦岁和顾长萧都觉得,像西北边关的职位、闽州沿海的职位甚至治理天下水利、勘察山矿等等既辛苦官职又小的岗位,不会有太多人报名。
以前这些职位都是犯错的官员下调去的,因为心态问题很少有官员能在这些岗位上干出成绩。没想到这次皇上以正式恩科的方式征招这些岗位的吏官。
竟然有很多学子来报考,特别是一些屡次不中的举人、秀才,跟抓到一根救命稻草一样,不管岗位多偏远,只要是朝廷正式的吏官,他们都愿意一试。
锦岁跟顾长萧感叹:“每三年取三百进士,有两百名额都被士族门阀占据,普通寒门子弟想出仕太难了。如今陛下加开史官恩科,他们自然全力以赴。”
凡是读书人就没有不想做官的,虽然吏官职位小,但也是正儿八经的朝廷命官,一样能出人头地。
总之,这个春天国都的热闹事就是考试,从开恩科考到女官考、技术学院和国子监招生考,再到吏考,期间还有征兵、商队往来。
涌进国都的考生加亲友足有十万人,连长安的官员都私下感叹,已经很多年没在国都看到这样的盛况了。
曾经的长安也有过这样的盛况,但那已经是很多年前的事了。最近几十年的长安,戒备极严,因商税加重,外地商人往来渐少,城中百姓的神情是胆怯的。
反观新国都,百姓腰背挺直,不畏强权,人人都是精神饱满。其实所谓盛世,对百姓来说,不饿死人就算盛事。
但现在的燕州百姓表示,帝后打造的盛世已经不是吃饱穿暖,而是吃的好穿得好住的好,孩子有前程,日子有奔头。
经常看到年过七旬的老人,坐在家门口看着大路上往来的马车行人,什么也不做,就笑眯眯地看着。
然后不时跟家人感叹一句:“现在的日子要搁往年,那是做梦也不敢想啊!”
吃饭时儿媳端来有肉有蛋的饭菜,小孙子孙女在一旁讨好地喊着‘爷爷’‘奶奶’,老人心领神会,笑呵呵地把碗里的肉和蛋挟给孩子。
然后孩子被父母教训,不可以要爷爷奶奶的菜吃,老人家要补身体。
听听,曾经我们这样的老东西,可是要找水儿子、绳儿子来给家里省口粮的,如今却能吃上补身体的饭菜。
老人感慨之后,又会教育儿孙,一定要念叨皇上皇后的好来,咱们能过上现在的好日子,多亏了他们贤明啊!
别的地方的百姓或许只会感激皇帝,但燕地的百姓必是帝后一起感激的,因为他们都是受过凌姑娘照拂的。
别管从长安来的人怎么说皇后,出身低微啦,行事张狂啦,但凡被燕地百姓听到,一定会替皇后抱不平,甚至发生动手事件。
我们的皇后要是不狂,能守住边关?能震摄鞑子?你们是没看到曾经荒芜的边城,要不是有皇后在,能有今日……
这样的场景锦岁没看到,但凌爷爷看到了,他替孙女感到高兴,也明白孙女曾说,不必在意权贵的看法,因为她在乎的是底层百姓。
三月大大小小的考试结束,燕州第一个公办小学堂落成,毫无疑问是燕九支持的,几乎全是燕家出资所建,但挂得是皇后娘娘的名。
同样毫无疑问地,受到权贵们的嘲讽,和一些官员的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很好笑,笔墨纸砚贵,费浪国库钱财。
再一说是皇后出资不动用国库,堵了一些人的嘴。但又有新的反对理由,那就是让底层百姓的孩子读书于国无利。
都来读书了,以后谁耕田、谁种地?这个问题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他们就是选择性忽视而已。
接着就是一些人看笑话,公立学校也收学费,但是比私塾少,还管一顿午饭,这是一笔大开销,且看皇后的私产能支持她折腾多久。
然后就是最费钱的一物,书本!一些权贵直接放言,他们从长安迁来,书留在长安,无书可捐献给皇后。
没错,曾经皇家要开学院,还得找士族权贵捐书。这年头书可是极贵重的传承之物。
他们以为皇后会动用权力,让一些书生抄书。结果没想到的是,凌爷爷的道观捐了万册启蒙书给学院。
众人好奇一看,只见那些书籍印刷精美,纸质也是极好。不同于以往的书籍,这批启蒙书上有标点符号,还有学识字的拼音。
这个拼音锦岁用的不是字母拼音,而是锦岁找翰林院的学究,用偏旁结合甲骨文拟的拼音。
这给学术界一大震惊,开始反对皇后胡来,岂能胡乱篡改古文?再一看编剧拼音的是翰林院的学究,还得到皇上认可。
而拼音和标点的使用,确实使启蒙变得简单很多。同时引起他们在意的是,一个道观怎么会有这样厉害的印刷术?还一点风声都没漏?
当然没漏,活字印刷是顾长萧放在军区印的,然后将书暗中送到道观而已。
这批书籍的出现,对士族的打击最大,他们引以为傲的教育垄断彻底打破,他们骄傲自得的私塾,从此只会泯灭于众,再也无法出现一半翰林来自士族私塾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