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子到当朝首辅(118)+番外
两次打断自己的都是一人,赵丰年便多看了两眼,“是仁慈,也是计策,是被迫,也是同化。陛下,豫州当时已经被前朝割给外族三十年 ,生活方式依旧保留着中原的习惯,可是太祖依旧坚持要同化,因为三十年,足以让一些人习惯了外族,习惯当外族人,一旦动摇,则人心不稳,城邦不稳。而如今的北地,恰如当年的豫州,五十年,足够一代人长大,那么,这出生后就是外族的北地人,是否还承认自己就是大夏人呢?”
从御书房出来,回翰林院的路上,常学士一脸复杂地看着赵丰年。
“依你之才,即便在翰林院,也能平步青云,你又何必——你可知,北地那地方,两年前刚抢回来,朝廷便立了州府,派遣了官员前去,只是短短两年,已经没了五任知府,不是哭着回来,就是下落不明。”
“学士好意下官铭记于心,只是,学生曾听闻‘达则兼济天下’,下官在诸位大人面前自不算什么,就是提到的那些,诸位上官已经想到了,只是,倘若因为下官的些许言语,能为诸位上官提供一些思路,北地百姓生活能因此改善一二,下官以为,已经不愧于心了。”
常学士脸色越发复杂。
“你这样倒让我想起了两年前同样提出‘同化’之人。”
赵丰年抬眼,“不知是哪大人?”
常学士却笑了,“傅青云。”
两年前,傅青云辞去太子太傅一职位,去了怀江府,两年后,他的弟子出现在了朝堂,以令人惊讶的速度引起了皇帝的关注,然后提出了傅青云一样的想法。
常学士不禁感慨。
而赵丰年忽然就明白了,为何傅青云要辞去台太子太傅了。
有些路很艰难,注定要有人蹚过浑浊的河水,但是提出渡河的人又如何不知那些去蹚水的人面临何等的危险?
近来朝廷里的氛围确实比较沉重,赵丰年回到家里,却得到了一个好消息。
顾子升调至京城,任吏部郎中。
“这样好,往后你跟小顾都在朝廷里做事,彼此都有个照应。”赵来贺十分开心。
之前他跟巧娘回临县的时候,回来的时候经过怀江府,还给顾子升送了一些山上的干货。
巧娘跟赵来贺三月底回的临县,住了一个月,回来已经七月头上了,如今快十月了,傅家傅时瑾的婚礼就在十月底,因此,巧娘也一直没去傅家,生怕扰了人家筹办婚事,直到昨日收到了傅府的请帖。
这会儿正好回来,听到这话顿觉惊喜,“小顾要来京城啦?哎呦,还真好些时日没见了。”
“今日回来的这样早?”
“傅家还要忙着准备婚礼的事,总不好多打扰了人家。”
巧娘只笑了笑便止住了话茬。
只是到了晚上,才拉住了赵来贺。
“我总觉得,傅夫人好像是误会了咱们。”
“什么误会?”
“傅家今天不是请了不少官夫人嘛,又有人问起咱儿子的婚事,我本想把话岔开过去,谁知道傅夫人说我们家有了上好的选择,还能亲上加亲什么的……”
赵来贺一脸莫名其妙,“选谁了?”
巧娘嗔了他一眼,“谁选了?是你做了主还是我做的主?我的意思是,她好像误会,咱们想把青青跟宝儿配成一对儿了!”
“这哪成!他们可是是亲堂兄妹!”赵来贺大惊失色。
“我说你,是好日子过久了吃多了猪油蒙了心不成?怎么越发说糊涂话了?我们知道他们是亲兄妹,旁人不知道啊!这不是,都以为青青翠翠是我远房亲戚外甥女么!”
赵来贺思索片刻,“这也不对啊,傅家老夫人跟傅老先生是知道的。”
“傅老夫人跟傅先生都是知情人不假,只是他们也知道当时的事,所以替我们隐瞒也不是没可能。”
“这叫个什么事?”
“可不是,我还想替青青找个好人家呢,可不能叫外头的人都误会了,这些日子我劳烦傅老夫人替我留意几家好人家,咱们这样的家庭,也不要求哪些多富贵的,只要家里和睦,人肯上进,品行又好就够了。”
赵来贺想了想,“咱们就是农家出生,找那朴素的没错,左右我们都不会亏了孩子的嫁妆,主要是,成不成的,还是要青青看不看得中的。”
“那是肯定的,这不是我先替她把把关,等回头见见,成就成,不成再找就是了。只是傅夫人这一误会,我倒是不好意思去傅家了,不然回头人知道了青青是我们亲侄女,还以为刻意防着人家不告诉人家似的。”
“傅家人都识大体,应当不会,咱们就当不知道这事就成了。”
傅家这边,傅老夫人正忙着巧娘托的事。
“珍娘你来的正好,来,替我瞧瞧这几个人如何。”
傅夫人是来跟傅老夫人商量儿子婚礼的。
“这些你做主就好了。”
“母亲让我看什么?”傅夫人笑着接过傅老夫人手中的册子,打开一看,竟然是各家十六到二十岁之间的少年名册,还附着家世介绍。
这份名单是什么不言而喻了,傅夫人内心复杂。
“母亲,这几家都是清白的好人家,人也瞧上去有出息,只是就是这家世,会不会太低了些?”
“咱们选人家,可不能只盯着人家的富贵,也要多留意其他的,这几家虽然不是什么大富大贵的公侯世家,但是家中人口简单,父母都是四邻口中的和善人,自个儿也踏实上进,小两口一起,将来日子定然过得和美。”
傅夫人眉心略松,“母亲说的也有道理,咱们这样的人家,也无所谓对方有多富贵,只要孩子日子过得好比什么都强,左右我们给雪儿的嫁妆就是最大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