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子到当朝首辅(12)+番外
赵来金不跟她争,索性闭嘴了。
没过两天,镇上跟县城都不收芫花了,赵家村也渐渐没什么人再挖芫花,只赵丰年偶然能看到赵青青带着赵翠翠还在挖,见到他还给他塞了一把野果子。
也是这时候他才知道,赵二夫妻竟想把柱子送到县城的私塾去。
赵丰年对此没有什么想法,为了孩子的前途没什么错,但是为此压着两个女儿做活,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
只是不等他深思,他去顾秀才那里读书的事就定了下来。
这天,赵来贺特意在林子外围打了两只野鸡,加上巧娘晒的一筐野菜干,并一斤肥肉,又用红布仔细包了一两银子,一家人去了赵家村。
顾家村在赵家村往东,中间还隔着柳河村,约莫半个时辰的路程。
早些日子赵来贺就在赵来富的引荐下跟顾老秀才见过,这次算是轻车熟路了。
见了面,顾老秀才照例简单地问了赵丰年几句话,见他口齿清晰,安安静静,无论是对束修还是对人,心里都十分满意。
“我记得你们家这一辈从的是‘有’,可有了大名?”
赵来贺忙应声,“有了,这孩子从小就身子骨弱,他生下来那天,刚下了一场大雪,那一年收成是大好的,我们想着就不从‘有’了,便取了‘丰年’两字,也好压一压。”
顾老秀才摸了一把胡须,赞赏,“瑞雪兆丰年,你们又是‘赵’姓,甚好甚好。”
赵丰年也是这时候才知道他的大名居然跟上辈子一样,有些惊讶,但是听完赵来贺为他取这个名字的含义,便只剩下触动了。
无论怎么样,赵丰年算是正儿八经开始读书了。
就在赵丰年上私塾半个月后,赵来贺在一个凌晨进了山林。
“早些上去,不费时间,宝儿不用担心,你爹可是老手了。”虽是这样讲,但巧娘眉宇间分明也是不放心的。
赵丰年没听说赵来贺近期要上山,如今见人上山了,也只能盼着他爹顺利归来,而他自己,则是开始研究给赵来贺改良武器了。
就在母子俩人说话间,顾秀才家到了。
巧娘交代好儿子,看着他进去,这才离开。
里面已经有几个孩子在了,包括了赵来富的独子赵有志。
“赵丰年,你又让你娘送过来啊?真是没用,胆小鬼!”
“他娘还叫他宝儿呢,哎呦,娘的小宝~”
“赵有志,他是你弟弟吧,你们怎么没一起来?”
“他们兄弟俩可真不像,他瘦得跟竹竿子似的,赵有志像个球。”
赵有志便是赵大伯孙子,赵来富儿子,他是家中独子,因此被养的有点胖,在这个年代的乡间很是难得。
一直被调侃让赵有志有些恼羞成怒,“谁跟他兄弟了,别瞎说!”
“快上课了,赶紧坐好吧,今日可是小顾夫子讲课。”
有年龄大一点的孩子说了几句,那几个孩子也不敢再闹了,当即放过了赵丰年。
赵丰年没说什么,只寻到自己的位置坐了下来。
“......接下来,我们继续来读昨天的《千字文》——”
“夫子,”
被打断了教学,小顾秀才正要不悦,见到开口的孩子,却是笑了,“赵丰年,你可是有何见解?”
“夫子,您昨日说明今日要学《千字文》,学生私以为不能等夫子讲解完才学习,而是要提前背诵,才能加深我们对其中的思考,有益于我们对书本的理解,这样一来,也更加节省学习的时间,当然,这只是学生一点浅见,若有不当之处,还望夫子莫怪。”
小顾夫子沉思片刻,“赵丰年,你可是能背诵了?”
赵丰年点点头,随即,《千字文》流畅而出。
几个刚接触《千字文》的孩子纷纷震惊不已。
饶是这小半个月来也了解到赵家村这个孩子十分聪颖的小顾秀才也依旧很是吃惊。
“赵丰年,昨日才带着大家通读一遍,今日你便会背了?”
其实《千字文》并不长,就一千字,可难得的是,这是由一个才学字半个月的孩子背出来的。
“然也,夫子。”
小顾秀才心中五味陈杂,接受了这可能是个天生适合读书的料子,这才环视下方的其他孩子,“赵丰年说的很有道理,既是这样,那往后学习新篇幅之前,大家都要背诵,我会一一检查,这样,便从明天开始罢。”
底下一片哀嚎,赵来志有些愤愤地看向了堂弟。
而赵丰年岿然不动。
学生就要有学生的样子,
有功夫排挤,多半是功课不多。
这天结束后,小顾秀才跟顾老秀才聊到了赵丰年。
“...赵家的这个孩子,实在是块读书的好料子。”
顾老秀才点点头,“记忆出众,甚至能做到过目不忘,聪慧非常,冷静内敛,此子他日定要一番作为,没准儿我们爷俩往后会因为他名声大噪了。”
“爹就这么看好这孩子?须知我明年也要再下场一次,这次我是有些成算的。”
顾老秀才晃了晃脑袋,“他日自会见分晓,这孩子有自己的主意,往后我们也不必多加干扰他,倘若真有一天他一飞冲天,只他记得你我的几分师恩便是咱们家的运道了。”
第二天,小顾秀才果然抽查背书,私塾里又是一片哀嚎,只有赵丰年不紧不慢拿出了沙盘学字。
考虑到一些孩子下课还要回家帮忙家里的活计,村里的私塾下课都比较早。
连续几日巧娘都早早地在顾家门口一颗桂花树下等着接儿子,这天却换了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