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子到当朝首辅(130)+番外
“没呢,阿年说了,我这是肌肉,健壮着呢!四叔你快告诉我!”
“王有才,王进才,王文,王举文。”赵翠翠一边写着字,一边念道。
赵来贺笑道,“翠翠说的没错,你看,王家人的名字里面,不是从文,就是从才,我前些日子打听王李两家,发现王家的
人似乎都能认识几个字,举止行为更文气些,两家虽然都是商贾之家,但王家做派也没李家那般不管不顾,对比李家抢占良田,横行霸道,王家算是厚道人家,据说在戎族占领这地的时候,王家收留了很多平民当佃户,护住了不少人百姓,百姓对王家也是认可的。”
大胖恍然大悟,“看来,这王家还真是不错的。”
“听说他们家祖上是当过官的,只不过后面没落了,才开始经商,以前没办法,读书也无用,如今回到了大夏,自然是想要重现祖辈荣光的,也是难为了王家主这样为后人谋算了。”
一家人都叹气。
赵翠翠抬头看了眼,又继续写自己的东西去了。
第二天一早,去粮铺买粮的百姓惊喜地发现,粮价竟然跌了。
“糙米真的是十文钱一斤?昨天还是三十五呢,不会是什么毒粮吧。”
那伙计照样赔着笑脸,“客人说笑了,自然是真的,虽是陈粮,却也是正儿八经的好粮,我们王家粮铺响应知府大人号召,立志做利国利民好商家,为百姓服务,哪怕自己亏了本,也要跟大家伙们一起度过难关!”
“王家实在是大气!”
“原来是知府大人号召的,知府大人是个好官,王家也是良心商家!”
“知府大人是不是就是前不久来的,一来就给咱们盘火炕的那个?”
“可不就是,长得就可靠,上回我家盘火炕,我都瞧见了,知府大人长得高高壮壮的,那脸方的,一看就是好官!”
“你怕是认错了,那是府衙的其他大人,可不是知府大人。”
“我亲耳听见他们喊赵大人,这还能认错,你就说知府大人姓不姓赵吧?”
“知府大人是姓赵,但是——”
“哎呀,你们还买不买米了,不买让我先!伙计,先给我来上十斤!”
众人一听有道理,当即加入了抢购的行列,伙计连忙维持秩序。
“各位各位,劳烦听我一言,这米确实十文钱一斤,但是咱们是限量的,五口以上一家一天只能购买一斤,五口以下一天半斤。”
毕竟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能吃饱,再说真缺粮的人家也不可能煮干饭尺,半斤米,人口少的人家省省还能有所结余,而人多的,虽吃不饱,却也饿不死。
只是这话一出,众人又开始吵起来了。
伙计只能继续解释,“我们王家是良心商家,既然降了价,肯定不会再涨上去,只是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满足的是整个北地的百姓,倘若人人都买许多,那便有人买不到便宜的米粮而挨饿,这有违知府大人跟我王家为了百姓的初衷,还望大家理解才是。”
虽然仍然有不少人担心明天粮价就要涨起来,但是这话听起来也有道理,因此,尽管还有不少嘟囔不满的,大多人还是接受了。
伙计也是如实登记了过后再称粮。
而王家的这一番举动顿时引起了其他粮铺,尤其是李家的注意。
起因是有些不明所以,只听说今日粮食降价了的百姓直接冲到了李家的粮铺,要买十文钱一斤的粮,却被李家粮铺的伙计当作来找茬儿的。
“我看你们是饿疯了吧,往年糙米杂粮都要八文钱,更何况今年老天不落雨,粮食都收不回来,哪来的十文钱的粮?”
“可是我刚听我家邻居回来,说的就是十文钱,你们怎么又涨价了不成?”
“老天爷呀,我听到声就跑出来了,涨得这样快可怎么活啊!”
那伙计不耐烦了,“要哭要吵都去别处,什么涨价,这几日没涨价都是我们李家讲良心,最便宜的,糙米四十文,爱买不买。”
这时候,有明白事的人就喊了。
“哎呀,你们来错了 ,便宜的是王家粮铺,那边糙米十文钱就能买一斤了,精米也才三十文,赶紧去!”
几人一听,呼啦啦地连忙跑了,看方向就知道是王家粮铺。
伙计本来没当回事,觉得不可能,后来看着人喜笑颜开捧着粮袋打门前经过,便好奇跑去王家粮铺那边一瞧,只见队伍都从街头排到了街尾,顿时就知道出事了。
而李家主得知这个消息,气的摔了最心爱的一只茶壶。
“这个王有才,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本来我们两家都不松口,谅那小知府也没办法,只能妥协求我们了,那才叫压人家一头,如今好了,他一妥协,我这连带着都没法做了!”
“爹,他卖他的,我们卖我们的就是了,我打听过了,他们那边搞什么限购,一家一天只能买一斤,那些想要囤粮的只能回过头来做我们的生意,再说了,我们还能派人偷偷去排队,他王家不是粮多吗,那我们就都低价买进来,看他们能撑到什么时候!”
“糊涂!他那是糙米限价,精米还不是照样卖?不过后头说到点子上了,我们就派人去买他家的米,等卖完了,我看他们怎么收场!到时候,全北地只有我手里有粮,我就是卖他一百文他都得给我受着!”
“爹英明!”
可是很快,李家派去的人都被认了出来,百姓们纷纷谴责李家为富不仁,不但抬高粮价,还要断他们的口粮。
而李家,李家主大发雷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