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家子到当朝首辅(27)+番外
“我那媳妇的大伯只是在府衙当个小卒,也不晓得能不能成了。”赵大生也是被带跑偏了,这话说完,居然去看赵丰年的意思。
赵丰年笑了笑,“小卒也比咱们这些平头百姓强,再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双赢。”
赵大生念了几句“双赢”,越发觉得可行,当即点头应下了。
从村长家出来,只见一堆人正围着这边,赵大生忙着安抚村民,赵来贺父子则趁机溜走了。
第二日一大早就有不少人来赵家借连枷,想要借用的也有,想要照着做一个的也有,赵来贺将两把连枷借出去后,刚要关上门,就见赵来元扛着锄头往这边走,一边喊人。
“来贺哥,在家呢?”
“来元啊,吃了么?”
“吃过了,新下的豆子香着呢,打算去翻地呢,我爹让顺道走这边跟你说一声,彩云大伯已经去办这事,不是我说,来贺哥你们这院子盖得真不错!村里可没少羡慕的。”
赵来贺笑,“回头你也搬西头来,地宽着呢。”
赵来元也笑,“那也成,咱们还能做邻居。”
赵来元走后,有陆陆续续来了几波借连枷的,赵来贺只能告诉众人借出去了,其他人倒也不介意,夸了几句就走了,只是王三娘跟随后到的王小红就不舒坦了。
“不是我说,这做儿子的得了趁手的东西,不先孝敬爹娘,倒是赶着送给外人,天底下就没这样的道理,她大伯娘,你们家
今年不也种了三亩地的豆子嘛,这回还是担到打谷场用石滚子呢?”
两人向来不对付,如今倒是能走一道上说话了,几个一起来的媳妇大娘都觉得十分稀奇。
换做是平时,王三娘不会理睬王小红,但是此时她也有一肚子不满想要发出来,“可不是,这老四家可真有意思,上回孵小鸡,谁家都送到了,就没记上爹娘,老四能起围墙,可见从山上寻摸了多少好东西,可怜爹娘在家里都馋肉好几个月了,他赵四倒好,连个肉皮都没送块来。”
旁边的人听不下去了,“来金家的,这话就不对了吧,鸡苗那事,来贺家的不是提了篮鸡蛋给你家嘛?再说了,端午的时候不是才送了小半边羊去?”
“对啊,前些日子,巧娘还送过几天鱼呢,怎么老两口就又馋肉了?不是这肉都被你们自个儿吃了吧?”
“我呸,说什么亏心话呢!谁吃了肉不给老两口吃了!”
王小红不是不知道赵四家给老宅送东西,每次送过去她都会把儿子往老宅送,就为了让儿子蹭上一口肉吃,只是一听说赵四家送过这么多东西,心里总归是不平衡的。
“他大伯娘,这就是你的不是了,老四今日这事做的不地道,但是你也不能亏了爹娘的肉啊,我们几个小的少分了地跟钱,不就是因为你们大房要奉养爹娘嘛。”
“王小红,有本事下回你就别把柱子送老宅来,我呸,肉没少吃,轮的到你说话!”王三娘又啐了一口,快步走开了。
王小红自觉今天占了上风,心里居然觉得舒坦多了。
几个看热闹的自然少不了又是一番闲话,不用说,明日村口的话题就是赵四家给老宅的爹娘送了多少肉,而赵大夫妇苛待爹娘的事了。
这些闲言碎语跟赵丰年家没什么关系,因为天气渐凉,他们家收完大豆还要趁早把鸡棚搭起来,因此赵来贺夫妻俩连干了三天,总算是把大豆都分拣出来了。
筛去杂质,居然连竹筐都装满了,赵来贺连忙去赵家大伯家借了称来,一家三口锁上门,激动又期待地称重。
“一石又两斗!”赵来贺双眼放光。
巧娘也不遑多让,“真的是一石五斗,不是咱们算错了吧?”
“宝儿都记着呢,顾小秀才说了,宝儿的算学学得好,肯定错不了。”
赵丰年点头,巧娘这才笑开了。
这里一石是一百斤,一斗是十斤,一石两斗就是一百二十斤,这边大豆的亩产在六十到一百二十斤,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好要分上中下田的区别,一百斤以上都是上等地的亩产了,他们开心是有道理的。
“这堆肥真有用啊!”赵来贺笑得合不拢嘴。
“也是爹伺候的好,平日里精心照料,这个产量不算扎眼,明年咱们家继续上肥,产量应该还会有提高。”现代黄豆的亩产在三百到五百之间,有些品种在特定条件下,七八百都不是问题。
但是赵丰年没想过第一年就把产量拔太高,目前他们能力还不足,引起其他人眼红没有必要,因此他们家六亩地,有一亩是没有上肥的,那亩地产了八十斤,半石三斗,如果加上那一亩地的大豆,平均亩产就是一百斤,一石并不算突出。
赵来贺巧娘只得压下心底的开心,若无其事将称还了回去。
村里定下后日去县城送粮缴粮税。
大夏实行十五税一,他们这次要交大约七-八升的豆子。
纳粮税的当天,赵丰年也去了,然后见识到了古代的纳粮税过程。
排在他们村前面的是下河村的送粮队,赵丰年刚看过去,就见下河村村长正一脸焦急地跟班吏求情。
“哎,都难,今年雨水足,下河村本来不缺水的,偏偏河道上来了,淹了好一大片地。”一边的赵家村村人叹了口气。
“上河村王大牛造的孽,但凡那时候把年轻力壮的喊过去帮忙疏通,也不至于来不及堵不住口子了。”
“得了吧,也是下河村先围河岸开荒种地的,瞧把周围村子影响的,两村本来就不对付,能帮忙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