菟丝花女配(快穿)(1043)
激昂的情绪中,阮柔只感觉胸腔中那颗心脏都跟着剧烈跳动起来,似是原主也憧憬着未来四年的精彩大学生活。
也是,这是原主曾经渴望了很多很多年的梦,哪怕她后来已经是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拥有大多数普通人没有的财富,是一个实打实的富商,可她最初的梦想,也不过如小时候跟母亲许诺的那样,“妈妈,以后我也要成为湖市大学的学生。”
两个小时,校长引经据典,历史与时代,国家与个人,生存与梦想,知识与未来,几个主题听得在场新生们如痴如醉,等校长结束离场时,只听得一阵如雷鸣般的掌声。
也是后来,阮柔才从其他人口中得知一二校长的经历。
过去那个年代,若非身居高位或者有足够的背景,几乎所有的知识人都经历了一场从身体到心里的巨大折磨,校长就是其中一个。
校长本名肖眉,后来自己改名为肖梅,便是予以梅花之志,肖梅女士本是湖市研究所的副主任,在十年期间,遭丈夫儿子背叛,下放足足八年,期间,身边没有一笔一纸,更无一个可信之人,甚至还被打断了一条腿,因为无钱医治,至今还一瘸一拐,每逢下雨天都要遭受巨大的折磨。
上层领导决议恢复高考后,湖市研究所因为人才紧缺,调查一番后决定给肖梅平反后,但肖梅自述下放多年,未曾接触过书本研究,你不敢再进研究所花费政府的资金人力,而是提出回湖市大学任教,同时在大学同步开展课题研究。
当然,这些都是之后的事,现在的阮柔还沉浸在开学的喜悦和激动中。
校长讲话完毕,由各系的系主任通知分班名单,阮柔没有读熟悉的经济金融系,而是读了原主最喜欢的文学系,毕竟,原主原本就是一个热爱文学、喜欢文字的知识青年。
阮柔同班的中文系学生一共足有三十五人,大家都很是热情,怀抱着满满的求学之心,不到一周就组织创办了学校的第一期文学周刊,其中花费,一半争取的学校经费,一半由成员自费。
看着一群人饭都吃不饱,却舍得为创办周刊啃干馒头拌咸菜,阮柔只觉得心中沉甸甸,她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怀抱大学梦的远远不止原主一人。
靠着不错的文学素养,和满肚子的古今文学知识,阮柔在文学社勉强混了个副社长。
跟她一样的副社长足足还有三个,上面还有一个正社长,成员不仅包含了班上全部三十五人,还有外系外班的约七八十号人,是一个一百多人的大社,一个个提建议想法纷呈,干起活来动力满满。
很快,学校大半教室的黑板报,公告栏、围墙上,文学社自创的文学角以及文学周刊,几乎布满了整个湖市大学,甚至有往外蔓延的趋势。
阮柔中不溜求,在文学周刊和公告栏写了几篇文章,反响还不错,但很快,经济危机出现了。
印刷需要花钱,做板报、写文章墨水纸张样样都要花钱,而新学生中,不说个个都是穷人,起码九成九连吃饭都有困难,一时的奉献可以,但长久下去,总不能连身子骨都亏空了。
阮柔看着便不自觉眉头蹙起,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要有钱进来。
后世的大学社团其实有一个很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专门设立了一个外联社,负责从外部拉拢赞助资金,但现在,湖市所有的资料都在国营厂这类政府手中,如何拉赞助,成了一个难题。
阮柔隐约有点想法,主动站出来说可以尝试一下解决,顿时被社长好一顿鼓励。
她想到的办法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哪怕是国营厂,彼此互相也是有竞争的,而笔杆子的影响力从古至今最为厉害,她们又创办有文学周刊,完全可以用接广告的形式来拉赞助,至于具体哪家国营厂能慧眼识珠,就得靠她主动上门推销了。
毛遂自荐后,阮柔一连跑了好几家国营厂都一无所获,不是没人愿意相信阮柔所说的广告带来的影响力,更不是没人动心,但最终都败在了一句“多做不如少错”上,最后,直到一家公私合营的糖果厂,阮柔才总算找到了机会。
第585章 就在阮柔沉浸在大学生活中的同时,永安村的阮父荆母也收到……
就在阮柔沉浸在大学生活中的同时,永安村的阮父荆母也收到了女儿的来信。
久违的湖市地址,让两人都有些感慨,信里,阮柔报平安后,大概讲述了自己在校园的种种,语气激昂澎湃,一看就知道其过得不错,这也是阮柔希望阮父荆母能看到的,她不想两人身处困境还仍旧需要担心自己。
信里还提及了属于阮家的那座老房子,哪怕阮家人现在已经不能住了,但是老房子带来的那种安抚感与归属感还是十分强烈的。
“......,爸妈,想必你们也看出来了,我在湖市大学的生活十分美好,我正在努力汲取大学校园里的各种知识,也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学到更多的知识,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得一份力量,只是,我也希望爸妈你们能照顾好自己,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家人定然能重新相聚。”最后,阮柔以这样一句话结束了这封信。
看完了信,阮父荆母微微有些怅然,女儿过得好,他们固然高兴,可是,一家分离到底是一件伤心事。
缓和了会儿情绪,荆母打起精神,“老阮,雅雅过得好,我们应该高兴才是,听女儿的,好好保重自己,未来总会越来越好的。”
阮父点点头,一瞬间,两人身上笼罩许久的沉疴竟都散去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