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菟丝花女配(快穿)(32)

作者: 竹里人家 阅读记录

周母几次遇挫,如今也学聪明了。

要给儿子上香的大日子,她头天晚上净琢磨前儿媳这回事,一宿都没怎么睡,外面公鸡刚打鸣她就起了。

推推身旁熟睡的周父,“起来了,今天一大堆事情要忙呢。”

周父睁眼,瞧见外面还是一片漆黑,抱怨道:“要起这么早吗?”

“要!“时辰都选好了。

周父无奈,只得起来。

吃完早饭,叮嘱小儿子看着家里,周母硬是拉着周父出门,还提着一筐鸡蛋和一包花生。

“昨天就说好了,今天只要把她弄去,这个年我也能安生过了。“周母一边走一边叮嘱。

“人也没说同意,咱们就去了。“周父还是不能理解,跑这一遭是一点,另一点是他如今腿有点跛,在村里都是熟人还好,出了村子再叫外人看见他就浑身的不自在。

“给她死去的夫君上柱香,总不能说我们逼她吧。放心,等她什么时候再嫁了,我保准不打扰她。”

“那你就当她嫁了,指不定咱儿子还不乐意看见她呢。”

“哪那么多废话你。”

她都做好在阮家大战一场的准备,结果到了地儿,却只见到阮母。

“亲家,慧娘呢,我来接她回去。”周母丝毫不客气,循着声音直接找到了厨房。

阮母刚炒完一锅花生,歇晌的空儿,她擦擦额角的汗,讪讪,“真对不住,慧娘她师傅留在镇上过年,昨儿来人把慧娘叫走了。”

“我看你们就是故意的。“周母这会儿也不生气,反而一股子委屈涌上心头。

“是,我承认,慧娘在的时候,我对她不大好,所以她回来了我也没拦着。可今天请她给青远上香,她没有理由不去吧。我就是想让青远在地下放心,怎么就不能够呢。”

说到后面,已经带了点哭意,她凶狠地摸摸眼泪,却并不给人同情自己的余地,闷头去搜寻几个房间。

“哎,你怎么乱翻呢,说了人不在家。“这一打岔,阮母刚刚升腾起来的怜悯消失不见,恨恨跟上去。

周母的动作极快,趁着人没反应过来的功夫,早将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大点能藏人的地方更是翻了个遍。

中间又有周父有意无意地阻拦,阮母赶过来的时候,只见人靠在墙壁上一幅失神的样子,“怎么就不在呢。”

她没好气地道:“我没骗你,慧娘跟的梨师傅留在镇上过年,孤儿寡母的她去看看,也能帮帮忙。”

“难道青远在她心里,还比不上几个月的师傅。“周母喃喃。

“你还是早些回去吧,也别耽误了好时辰。”她劝道。

周父过来搀扶,最后两人一起出了门子,连着带过来的篮子,她反正是受不起。

阮母跟在后面,看着人走远,心中还在做着比较,一个一年、一个半年,关系如何还真不好说。当然,她总觉得其中还有些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不然闺女也不至于做的这般不留情面。

只是闺女不说,她也不愿意强逼着。

大过年的,家里被翻的乱七八糟,周母叹叹气,弯腰把几个屋子重新收拾妥当。

第17章 周家的风波过后,阮柔在家过了个舒坦的新年。 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二,因着守寡避弧

周家的风波过后,阮柔在家过了个舒坦的新年。

从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二,因着守寡避讳,她不好出去串门子,索性成日在家中待着,吃了睡、睡了吃,脸上的肉都养回来不少。

阮母为此颇为自得,觉得都是自己的功劳。

正月十三,年关未过,店铺却要提前开门迎客。

故而头一日,铺子里的伙计已经将店铺打扫地的上下焕然一新。

正月十五中元节,安平镇惯例在这一日有灯会,届时男男女女出行,身上佩戴香囊的不在少数,恰是陈氏香料铺做生意的好时机。

为着这一桩,陈问舟也已带着杜师傅祖孙赶回来。

十三这日,阮柔比寻常晚了半个时辰到店里,大家都已经在了。

见人到齐,陈问舟先是给众人一人发了一个红包,道是他这个东家这个压岁钱,就连下人仆从们都没落下。

大家皆开开心心接下,倒不是在乎里面有多少钱,而是想讨个好彩头。

“辛苦大家了,年还没过完,就出来忙活。”陈问舟说了几句客气话,众人连道不会。

“三天后是中元节,明、后天店里生意应该会很少,麻烦杜师傅和梨师傅多配点香囊了。”

杜师傅和梨师傅应下,梨芝笑着说自己闲暇有空,已经做了好几百个,也省得后面大家辛苦。

陈问舟含笑点头,面上不动声色,心中却将这些记在心中,想着后面给人补点工钱。

尽管提前备下了不少香囊,但该做的还得做,到了午时,铺子在吉时开张,门口应景地放了一串鞭炮,噼里啪啦的声响后,留下一地红通通的碎纸屑,配上门头的红灯笼,更显喜庆。

账房先生带着小伙计在前面招待生意,阮柔则跟着两位师傅在后面抓紧时间制作香囊,连陈问舟本人都跟着帮忙。

大量的香料铺散开来,研磨的、炮制的、烘焙的,方方面面都有专人负责。

配好的香料放入特制的香囊中,提神醒脑、香味宜人。

齐心协力之下,不过一日功夫,就多出几百个香囊,梅花的、桂花、兰花的,香味各异,不一而足。

还在年节里,故而早、晚的时间都少半个时辰,申正(下午四点),陈问舟就喊着大家可以休息。

其他人都在铺子里用晚饭,自是不着急,唯阮柔一人回家,倒显得有些急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