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菟丝花女配(快穿)(517)

作者: 竹里人家 阅读记录

不敢下定论,最后,他还是决定如实汇报给阮父,作为下人,拿些小主意没错,可大事上拎不清就麻烦了,庄管事显然深谙其道。

当天傍晚,刚回到庄子上的阮父就从庄管事那里得知了隔壁庄子来打听的消息,并且还得知隔壁庄子目前就只剩下淮阳王府二公子。

阮父多精明的人,当即跟庄管事想到一块儿去了,不似庄管事的暗喜,阮父只有浓浓的担心,自家什么身份他再清楚不过,生怕女儿被对方讨去做妾。

他自己就是当主子的,自然知道大多时候,上位者压根不会在意下位者的想法,如若猜想成真,他压根没有拒绝的权利,只能认命将女儿送上门。

娇养大的女儿,送出去联姻做正室还行,做妾,他如何也舍不得,几番猜想下,恨不得立即收拾包裹走人,却碍于京都还有些事情没处理完,暂时不得离开。

想到田家牵线的关系,他暗暗警惕,并未将此事告知妻子和女儿,反而叮嘱庄管事一切小心,“若有人上门,直接拒了,就说府上女眷不宜待客,万事都得等我回来再说。”

“是。”庄管事应下,明白阮父的决定,略有惋惜。

其实他惦记的可不止淮阳王府的权势,那些距离他一个庄子上的小管事太远,他想的是,若阮家小姐能嫁到京都城内,指不定庄子就能转作嫁妆,届时,庄民们的日子才算好过。

离了主子身旁,看似清闲省事,实则也少了很多油水,就看眼前,别看阮家三人才住了一小段时间,可庄子上的伙食改善不少不说,他和其他庄民都得了不少赏赐,且都是白来的,不似以往,山高水远的,压根没个依仗。

脑中思绪纷杂,庄管事退下,继续思考其他改善村子现状的办法。

而阮父,先回了正房,妻子和女儿都在,他纠结之下,有心试探了一番。

“夫人,你说咱们闺女是应该想办法留在京都,还是跟我们回江南。”至于怎么留,自然是嫁人成婚,只是没说的那么露骨。

阮夫人毫不犹豫,“自然是回江南,眼皮子底下待着,才能不受委屈。”她算是看明白了,寄人篱下,只有打碎牙齿和血吞的份。

阮父点点头,不作评价,随即状似不经意问起女儿,“夏娘,你怎么想的?”

阮柔奇怪道,“自然是回江南。”别说她自己见识过太多,压根不稀罕京都所谓的繁华,就说原主最大的愿望就是离开昌平侯府,过平淡却安然的一生,如此,回熟悉的江南在阮父阮母护佑下自然是如今最好的选择。

“嗯。”阮父满意,女儿没有被京都的繁华遮住眼睛吵着闹着要留在京都,他还是很欣慰的,可欣慰之下,又有些难以言明的惋惜,转瞬即散。

牧之远可不知道阮家的这些小心思,独自在庄子上待了两日,对那人的思念和蠢蠢欲动不仅没有丝毫减弱,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愈发强烈,几乎险些按捺不住。

断断续续从阮家庄子的下人口中打探到不少消息,既有阮家的来历背景,又有家中主子的性格脾性等等,可谓干货满满,他心中满意,给赏钱更大方了些。

只是在此之前,还得先把碍眼的给处理了,从小见识过很多龌龊手段,他不介意将昌平侯府想的恶一点,不需要多过分,只要微微透露自己的不喜,自有善见机的人替他出这口恶气。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见面,既然山不来就他,就只能他去就山了。

第237章 又过去几日,阮父手头的事情终于处理得差不多,便计划着趁……

又过去几日,阮父手头的事情终于处理得差不多,便计划着趁早回江南,京都再好,也比不过家乡,尤其他还惦记着江南的生意,也不知儿子一个人能不能应付过来。

临走前,他打算去京都的宅子住上两天。宅院常年无人居住,不少地方需要修缮,走之前总得安排妥当。

阮夫人与阮柔自无异议,当即收拾包裹,跟着就要进城,

只是,阮夫人还有一层纠结,她有些犹豫地看向阮父,“你说我们还要不要往昌平侯府辞行?”不论对方态度如何,总归收留了她们许久,哪怕是收了银子的,总有一分情分在。

阮父是个商人,向来奉行的便是不得罪人,昌平侯府的态度固然让他恼火,可内心深处却明白实乃人之常情,故而还是道,“改日。你我提些礼物登门,至于夏娘,就不要去了。”免得人家以为他们还想要继续高攀。

“行吧。”阮夫人听说不用女儿去,顿时放心,她自己受些冷待倒没什么。

前脚,阮家三人点齐车马,去往京都城内,隔壁牧王妃的庄子上,牧之远立马爬了起来,立即也要跟往京都。

约莫只隔了半日的距离,午时,阮家人回到自家的宅院,而牧之远后脚回了淮阳王府,当即吩咐人预备一场赏春宴。

京都的春日向来短暂,在庄子耽误许久,早已过了花期,京都城内早已没了百花盛开的气象,接到主子命令的钱管事苦巴了一张脸,怎么想怎么怪异。

还不待想个清楚明白,就听主子吩咐,“给安定侯府多送几张请柬,有要好的朋友都可以邀着一起来。”

钱管事更加摸不着头脑,能跟安定侯府扯上关系的,哪家不在此次宴请之列,怎么就还要多给几张请柬了。

但再如何,主子吩咐的就要办,他一个做下人的,想不明白就不想了,照办就是。

很快,淮阳王府要举办春日宴的消息传出来,一时间,家中有适龄女儿的人家蠢蠢欲动,家家户户做春衫、置办新首饰头面,为已经冷却的晚春京都多添了几分生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