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菟丝花女配(快穿)(625)

作者: 竹里人家 阅读记录

阮柔不自在扯了扯身上的衣服,想要在周围寻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洗漱一番,恰在这时,阮二妹扯扯她的衣裳,“大姐,咱们去那家借个水吧。”

两人对视一眼,都是一样的心思,十来岁的小姑娘,已经是懂事爱美的年纪,遇到能清洗的机会当然要抓住。、

“咚咚。”两人就近敲开一户人家的门,一顿好说,最后讲价二十个铜板,自己生火烧水,主家则负责提供灶房、木桶等。

两人也不是傻的,一人在里面洗漱、另一人就在外面看守,轮换着来,不一会,两个崭新的小姑娘新鲜出炉。

身上的衣服是从家中带来的,事实上,从她们出门至今一直都还是穿的一套衣服,压根没换过。

如今一番洗漱,只觉浑身上下轻了十斤,整个人都活了过来。

“大姐,你变白了哎。”阮二妹看着大姐,笑嘻嘻道。

阮柔心想,虽然一路赶路,可照脸上那污垢的厚度,太阳都照不穿,可不就变白了嘛。

洗干净后,两人又找主家借了皂角,顺手将脏衣服洗了,晾晒在院子里,艳阳当空,指不定离开前就能晒干。

她们借用的屋子,主家是一对小夫妻以及一位老人,男人早上出门干活,留下婆媳两人,若不然她们不一定敢进来。

一切收拾好,两人再三道谢,悄摸出了门,结果转头就挨了阮奶奶一个爆栗。

“让你们好好待着,结果给我到处跑,胆子肥了啊,人生地不熟的。”阮苏氏说着说着察觉不对劲了,话音一转,问,“你们这是让人家洗澡去了?”

阮二妹连连点头,欢喜道,“奶,我们可算洗干净了,可真舒坦啊,桑姐姐也是个好人,一点没嫌弃我们。”

看着孙女的傻样,阮苏氏原本一肚子恼怒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天晓得她方才回来见少了两个人,惊出一身冷汗,结果问老大家的得到的回应却是不知道,真真又气又急,好在两人安然无事。

起码人没事就好,阮苏氏只能这么安慰自己,转瞬不由得心动。

她也是个爱洁的人,没有条件洗漱还好,如今有了条件,哪里能不行动。

她瞪了两个孙女一眼,让其老实点,随后问,“你们是问哪家借的地儿,给了多少钱?”

阮二妹心虚,蚊子讷讷般回,“二十个铜板。”

阮苏氏刚灭下的火立即死灰复燃,恨不得把两个不知柴米油盐贵的死丫头狠狠凑一顿。

阮柔急忙解释,“奶,我们身上太脏了,一般人家不一定愿意,十个铜板说多不多,说少不少,我们还借皂角洗了衣服呢。”

阮苏氏心疼钱,却也不是不知事的,明白时局不同,十个铜板当真不贵。

一咬牙,一狠心,她从板车上取出自己的一套衣裳,想想,问问三个儿媳,干脆一起进去洗个干净。

这户人家的媳妇姓桑,阮苏氏便称呼一声小桑氏,付了钱,排队进去洗漱。

阮家的动静不小,其他人见了,有动心的,有样学样,皆拿着铜板四处借地儿。

第308章 半日功夫眨眼而过,很快,到了规定集合的时间。 ……

半日功夫眨眼而过,很快,到了规定集合的时间。

此时一眼看去,人群中的场景与先前已大有不同。

尽管仍是枯瘦,但大部分人的身上已经洗得干干净净,一个个穿着发旧但整洁的衣裳,便格外多了股精气神。

苏村长虽然不满村民乱花钱,但见此清静还是欣慰的,至于阮老黑,碍于带头的是自家俩孙女,自是一个字不多说。

要说最不满意的,当属阮李氏了,对两个女儿的抛费,她表示的深深的不满,并表示要将先前给的钱收回去,理由嘛,很简单,如今已经看见了到达目的地的希望,不会发生意外,那鸡蛋自然没必要分篮子放。

对此,阮柔与阮二妹的选择出奇地统一,那就是不给,进了自己兜中的东西,怎么可能往外掏,对此,阮李氏虽无奈,却也不想闹大,只能徐徐图之。

而阮柔,倒不是贪图这么点银子,但不拘逃荒还是将来到了新地方安家,手头有点银子总要安心许多。

“一二三......”苏村长不放心,趁着村人们出城的功夫,硬是在城门将所有人点了一遍,确认没少人,才敢出发。

而阮家这边,团成一圈,打量新采购来的粮食。

为免接下来的路途条件困难,阮老黑还是狠狠心多买了些粮食,估摸够一大家子吃上三个月,当然,最多吃上五成饱的那种。

阮苏氏有些舍不得,埋怨道,“其实可以少买点的,这里的粮食比卢苏村要便宜不少,往南肯定会更便宜。”

阮老黑只得解释,“多花点钱,买个安心。”

也的确如此,事实上,大部分村人买的都是粮食,只有极少数人舍得买了些日用品之类的,实在是一路走来被吓怕了。

出了城,首要的便是寻找晚间休息的地方,所幸城内不能留宿,但城墙周边还算安全,更远处还有些村子,但听说那些村子都禁止流民入内,所以借宿是不可能的了。

熟练的将被席铺在地上,众人枕着粮食,难得睡了个安心觉。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城门眼看就要开了,守卫便开始赶人,显然不容人久待的模样。

“唉。”发出一声被嫌弃的叹息,苏村长再次带领族人踏上了逃荒路。

此次出发,便真的肉眼可见能到达他们此行逃荒的目的地同辉城了。

按行商卢泰的说法,同辉城地处平原,以一道石溪河贯穿其中,河道发达,既不愁干旱、也不怕洪涝,堪称天下粮仓,可以说,全天下哪儿缺了粮食,都不可能缺了同辉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