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菟丝花女配(快穿)(964)

作者: 竹里人家 阅读记录

阮柔不知阮母的复杂心绪,闻言,她高兴之余,郑重地点点头,“我会的,明天我就跟小妹出去收粮食,争取早点把铺面开起来。”

阮母摸摸女儿的头,那要注意安全,我想办法看能不能给你找一个人帮忙。“两个姑娘家单独出门安全无法保证,尤其外出无法保证时间,若是天黑更是危险。

呃,阮柔这才想起来,刘一帆说要给自己找一个护卫来着,也不知什么时候能到,但她也不想继续等下来,便想着未来几天现在周边村镇收集粮食。

第519章 三日后,自觉一切准备妥当,说是准备,其实也就是将牛车收拾了一下……

三日后,自觉一切准备妥当,说是准备,其实也就是将牛车收拾了一下,备上几个大麻袋,还有,两根厚实粗壮的大木棍,这是作为武器的,至于收粮的银钱,则放在贴身的荷包上,钱也没敢带多,将将够五百两粮食的价格。

出发之际,天色方才微微亮,金小妹赶牛车,阮柔坐在后面,循着早前打听的村子出发。

身后,阮母的目光中满是担忧,宋氏在一旁不解问,“既然担心,为什么不拦着。”

阮母苦笑,“我能拦一回,难道还能拦一辈子,她既做了女户,就该承担这样的风险和磨难。”如此,才能享受后续的福利和社会的优待,只不过,这句话她没有说出口。

如今外面不是没有女性在外面奔走,可大部分都是在为夫家娘家奔波,小部分为了儿女辛劳,由此获得的财产基本都不属于她们自己,只有极少部分女户,才是真正的在为自己奔走,努力来的收获都归拢于自己。

两人就这么在门前看着,直至牛车消失在视线边缘,这才互相搀扶着回了屋。

阮柔头一回出门,走得并不很远,她想着先在邻近的村子里转一圈,等混得熟了,再去更远的地方。

在陌生的村头停下牛车,高大的榕树下,正坐着一群老老少少,彼此抽科打诨闲聊着,至于不见的青壮年,肯定正在天地里忙活着。

阮柔满满走过去,她跟金小妹两个小姑娘,哪怕是陌生人,也不具有威胁性,只迎来一群人好奇的目光,她主动上前打招呼,说明自己的身份,至于介绍,自然还是隔壁村阮木匠家的闺女,知名度广,两个村子相邻,往来的亲朋故旧肯定不少。

果不其然,几乎是当即,就有人表示,“哎呀,是阮木匠家的小丫头呀,你出生的时候我还抱过你呢,现在都这么大了。”

唔,阮柔看向对面,那是一位大概四十多的中年妇人,这个年纪说抱过她大概率是真的,她只能尴尬微笑。

一旁有不知道的,妇人还热情地介绍,不多会,在场几乎人人都知道阮木匠家的闺女来他们村了,有的还表示自家儿媳的嫁妆柜子是她家木工坊打的,如今质量结实着呢。

等被众人瞧过一遍稀奇,一旁沉默许久的阮柔终于有机会开口,说明自己来收粮的来意。

“收粮啊,这会儿离秋收还有段距离呢,怎么就来收粮了。”有人不解释。

阮柔于是又得巴拉巴拉把自己立女户、在镇上开铺子做生意的诸多事一一道来,听得一众村民连连惊呼,这会儿的声音就不像方才那样满是怜惜了,而是充满了各色复杂的意味,叫人分不清是善意还是恶意更多。

她也懒得去管那些,个别人状似指责的声音全当没听见,再次高声问了一遍,“有要卖粮的吗,我现在收的价格比秋收时候高一文,等新粮收上来,可就没这个价,若是没人卖粮我就走了,还得去几个村子呢。”

说着就要走的模样,上了年纪却依旧耳尖目明的村人们一听,顿时眼睛亮了,彼此对望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到了心动。

时下人们都有存粮的习惯,家底厚实的人家最少也要存上两三年的粮食,家底薄的也得存上一年,第二年秋收刚好续上,所以,村人们卖粮和粮商收粮的时间主要集中的秋收前后,秋收前,家中存粮多的会将前几年存下来的陈粮低价卖掉,毕竟陈粮越久越容易生虫,不易保存不说,味道还不好。

再就是秋收后,即便再爱存粮的人家,在攒够家中几年的粮食后,多余的粮食还是得尽早卖出去,当年的新粮一向是价格最高的,若有舍不得的,会紧着吃陈粮,新粮尽可能地卖高价。

此时阮柔说的价高一文,是比秋收时的陈粮高一文,哪怕加价不高,也足以叫人心动。

此时已经四五月份,今年气候风调雨顺、雨水充沛,看着就是个丰收年,绝收干旱的可能性非常低,为了赚点钱,冒个小险并不是不可以,再说了,又不是要把家中的陈粮都卖掉,靠天吃饭的农家人可不敢完全依靠经验,把自己陷入危险之地。

心动之下,彼此互相撺掇几句,你家卖五十斤,我家卖一百,一个个凑上来叽叽喳喳问阮柔能不能收这么多粮食,阮柔自然一一应是,这些人的总量加起来还不到五百斤,且除了大米这等主粮外,花生、芝麻、黄豆红豆绿豆也都收了不少,阮柔统统收了,带着金小妹,一家家上门收粮。

一手交钱,一手收货,比阮柔预设可能会遇到各种麻烦的场景顺利很多。

几大麻袋的粮食上车,原本赶起来颇为轻松的牛车,顿时变得吃力起来,毕竟几百斤的负重,阮柔只得来到牛车前边帮一把手。

按照原计划,考虑到一开始可能打不开门路,她的预估是今天要跑两、三个村子,可结果却异常地顺利,或许是她勉强算半个熟人的缘故,也或许是那一文钱的诱惑,在第一个村子就收了不少粮食,起码够她凑合先把粮铺开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