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菟丝花女配(快穿)(971)

作者: 竹里人家 阅读记录

于是,两人满载而归,这一次没回阮家,而是直接到镇上粮铺,从后院进卸下粮食。

托了孙秋香格外给力的福,今日收的粮比之前每一次都多,但花的时间反而是更少的,两人回来时,粮铺还在开张,只不过明显没什么生意了。

金小妹见人回来,索性把店关了,跟到后院一起帮忙,连正在练武的孙小丫也按捺不住性子过来凑热闹。

此时已近半下午,几人把粮食搬运进存粮的小屋,齐齐松了口气。

按当前粮铺的销量,一天顶多能卖出去三十斤粮食,铺子里现有的存货起码还可以坚持三个月,倒也不必太过着急,阮柔便决定明日开始休息,不是懒,纯粹是累到胳膊都不想抬起来。

但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很快有笔大生意来了。

第525章 说是大生意,其实称不上,但对阮氏粮铺这般新开张没什么生意的小铺……

说是大生意,其实称不上,但对阮氏粮铺这般新开张没什么生意的小铺子而言,着实是一单大生意。

粮铺内,阮柔正与大主顾面对面商量。。

大主顾其实就是镇上开早餐铺的,平常做些包子馒头的买卖,因着是早饭,也会配些稀粥,糙米粥、红豆八宝粥之类都会备些,采购量不多,胜在细水长流。

“所以,你主要是想在我们阮氏粮铺采购糙米、花生红豆这些,小麦粉需要吗?”阮柔认真问,早餐铺最主要的生意其实还是包子之类的面食,对小麦粉的需求比其它的要高些。

不用了,小麦粉这些我们有另外的采购。“负责早餐铺生意的是一位二十来岁的年轻妇人,名顾许,她穿着一身细布衣裳,皮肤光滑细腻,显见得没受过什么苦。

聊天间,阮柔也大概清楚顾许的背景来,她本就是镇上姑娘,十八岁嫁给了镇上早餐铺家的独生子,开始生意基本是有公婆带着儿子在忙活,她进门后帮着打下手,如此好几年,今岁才终于拿到早餐铺的当家大权。

当然,后面是阮柔猜的,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顾许如今突然要换采购,肯定是原来的采购有问题,她要立威,至于最重要的小麦粉采购没换,说明跟原来的采购还有几分情义,也有不好贸然直接换一个陌生粮铺的原因在。

阮柔没强求,颇为高兴跟人签了个小协议,还给了个优惠价,顾许对此不置可否,而是提出了一个要求,“这些粮食,我希望你们能把其中的杂质剔除,价钱不用再便宜了。”

阮柔顿时恍然对方为什么找上自己了,敢情是看上粮食干净啊,这正说明她们的策略是正确的,她心中高兴,瞧着顾许的神色越发和善。

顾许在对面年轻姑娘的灼灼目光下忍不住抖了抖,“既然这样,那麻烦下午先送第一批粮食过来。”作为一个小早餐铺,一般而言不会存上太多的粮食,所以一般是隔段时间就会让粮铺送过来。

阮柔欣然应允,打算待会儿先把对方要的粮食盘出来立马送过去,第一笔大生意,可得维系好了。

顾许在几人的目送下离开粮铺,人一走,金小妹就忍不住欢呼着跳起来,“惠娘,太好了。”说句心里话,她之前还老担心粮铺会因为没生意倒闭来着,没想到如今越来越好。

阮柔笑笑,“咱们去后院盘点一下粮食,尽快给人送过去吧,小丫,你帮姐姐看一下粮铺好不好。”

孙小丫眨巴着大眼睛,猛点头,“姐姐,你们去吧,我会看好店的。”说着,昂首挺胸把练武的劲头都摆了出来。

几人失笑,纷纷摸摸她的头,便先去后院忙活了。

顾许要的粮食不多,没多会,粮食就收拾出来,阮柔还特意看了一下其中杂质确实不多,这才给人送去。

第一笔采购生意完美结束,阮柔捏着手中数量并不多的铜板,心情甚好。

另一厢,收下阮氏粮铺的粮食,顾许的心情也很好,她虽嫁过来几年,可还是第一次能掌管早餐铺的大权,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她相信早晚能把生意握在自己的手上。

只不知想到什么,顾许的眉头微蹙,若可以,她也不想把心机用在这么一间小铺子上,拢共挣不了多少钱,可她如今有了自己的女儿,就得为女儿着想,总不能再看着公婆把钱往外推。

要说她嫁的夫家,也就是早餐铺的主人孙家,也是一堆烂摊子。

孙家人口简单,就只有孙父孙母和唯一的独子孙耀,孙家三代单传,也没有乱七八糟的亲戚关系,兼之家里还有一家祖传的早餐铺,按理日子应该很好过,要不然她爹娘也不能把自己嫁过来,但嫁人后她才知晓孙家的麻烦。

孙家这边没有什么亲戚,但架不住孙母娘家那边的亲戚爱作妖,早餐铺要用到粮食,孙家没有自己的田地,故而只有外出采购粮食的份,自打孙母嫁过来后,这门生意便被给了她娘家大哥,也就是刘家的老大刘二棍身上。

早些年,孙母的公婆尚在世的时候,刘二棍还算老实,给铺子里的粮食都收拾得干净齐整,价格也公道,两家互相合作,孙家收粮食省了不少事,刘家也凭着收拢粮食赚些中间钱,改善家里的生活,于两家都是好事。

然而,好事总是不长久,自从孙母的公婆陆续离世,刘二棍便开始蠢蠢欲动,一开始只敢动些小手脚,后来见姐姐姐夫始终没吭声,胆子越来越大,不仅送来的粮食质量良莠不齐,价格还往上提了一截。

孙母瞧出问题后,其实也找弟弟问过两句,可架不住刘二棍会哭诉,“我的姐姐啊,你嫁到镇上日子过得好了,就不知道我们乡下人有多苦了,家里爹娘连一口饱饭都吃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