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菟丝花女配(快穿)(982)

作者: 竹里人家 阅读记录

母女俩都同样如此想法,更别提一心渴望热爱做生意的金小妹了,至于刘一帆,他是在哪温书都一样,哪怕在铜湖村也没人主动去招惹他、去他跟前说闲话打搅人,说白了,村里人就是看阮柔母女俩好欺负,也不会真的跟他们计较的份上故意恶心人罢了。

于是,风和日丽的一日,阮柔四人便再次收拾包裹赶回了镇上,这一回村里的事情基本了结,以后如果没有大事基本不会回村长住,但阮柔四人心里都清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镇上才是她们谋生的地方,之后还可能飞向更广阔的天地。

回到镇上,粮铺的生意较之离开前的半个月又好上不好,这段时间帮着看铺子的主要是孙秋香母女,两人在跟着回村几天之后,见没有什么动乱,就干脆提出了回镇上帮忙看着粮铺,两人这段时间也算辛苦。

于是,阮柔便分别给母女俩包了一个大红封,之后便恢复了镇上开铺子的平淡生活。

孙秋香交接近段时间粮铺生意的时候,还带来一个好消息,那便是之前来定过粗粮的包子铺老板,前段时间又来提出了想要从店里订购小麦粉做面食的需求,只是当时阮柔等人不在,没人做主,孙秋香并没敢应,只是约好等人回来之后再行商议。

刚回来就有了好消息,阮柔当即动力满满去找早餐铺的老板商量,最后定下了一个双方都满意的数量和价格之后,粮铺的生意变算是更稳当了一步。

随着粮铺的名声渐渐打出去,人人都知道阮氏粮铺的粮食质量好、价格实惠、铺子里的老板伙计做生意更和气也用心,陆陆续续有一些小的采购生意上门,为粮铺的稳定发展奠定了不小的基础。

批量采购和镇上居民零星购买的量加起来,对刚成立不久没有太多存粮的阮氏两铺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以铜湖村为中心,周边十里八村几乎都被阮柔带人跑了个遍,按照高一文的价钱,其实已经不太容易收到粮食了。

好在秋收近在眼前,不提其他的,光是阮家的八十亩田地产出的粮食就够支撑好一阵子了,当然在此之前作为一个合格的小地主,她还有一项更重要的职责,那就是盯紧自家田地的秋收粮食归仓。

今年是个好年成,从春天到秋天,一直雨水充沛、风调雨顺,想必田地里的收成定然不错,更好的是,如今正值秋收的时节,依旧艳阳高照,绝对适合收粮的好天气。

到底是阮柔第一次做主秋收,阮母耐心给女儿讲着收粮的重点,都是当初阮父在世时总结出来的经验。

首要的,就是要知道今年田地大概能收上来多少粮,不能稀里糊涂的什么都不知道,否则,很容易被佃户糊弄过去。所以,在正式收粮之前,她得先去挑几块地,大概看一下今年具体的收成如何,起码得对一亩地能收多少斤粮食有个数,之后才是正式收粮。

收粮的时候同样不能放松,因为收粮的佃户们不一定老实,准确点来说,除去那些真正老实性子的人,其他人多少都会有些小心思,无非过分些的,直接藏大把的粮食,胆子小些的,偷偷从袖子里,鞋袜里偷运小量的,没人察觉就能瞒天过海。

对于后者,压根不可能一个个盯,只能说大差不差,不过分就睁只眼闭只眼放过,真正要杜绝的,是大批量的藏粮,这就需要阮柔在各块农田里兜上个一圈,告诉那些农人们是有人盯着的。

从开始收粮到粮食晾晒归仓、缴纳税粮,整个过程她都得参与其中,帮忙照看乃至负责跟官府的对接等等事宜,工作量大、事情繁多且攒,光是阮母的嘱咐就听了一箩筐。

当家做主的第一年,阮柔态度自然无比小心,穿上粗布衣裳,戴上小草帽,提溜上金小妹,两人便回到乡下,开启了监督秋收之旅。

她的日子比之田地劳作的农人们其实要轻松得多,酷暑的天气,太阳高照,农人们的汗水一滴滴滚落,却丝毫不敢停歇,披星带月收粮,唯恐老天爷不给力,来一场暴雨毁了一整年的收成。

期间,阮柔最累的活计也就是在田地见转头,还能撑一把油纸伞,饶是如此,也黑了几个度。

前后半个月时间,整整八十亩的田地终于尽皆收粮归仓,期间种种麻烦自是不表,好在结果是好的,阮柔总算安了心,只是心里不免感叹,哪怕做地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啊。

待交了衙门要求的粮食,佃户们交的四成租子,便是独属于自家的粮食。

往年阮家地多人少,总归要卖不少粮,今年却是一颗粮食都没卖,反而倒是收购了不少,大大充盈了粮铺的存货,与之相对的,粮铺几个月挣的钱全搭进去不说,还彻底掏空阮家家底,全换成了粮食,幸而,起码未来大半年,铺子里不愁没粮可卖了。

第534章 秋去春来,眨眼间又是一年春耕时节。 有了去年的经验,……

秋去春来,眨眼间又是一年春耕时节。

有了去年的经验,阮柔再看顾起佃户们耕种便格外熟练,当然,这也与她去年直接换掉一批不老实的佃户有关系,人老实了,事情就简单。

除此外,还有一点小小的几步,去岁还是八十亩田地,今年阮柔好运又添置了些,凑足一百亩,可把阮母高兴坏了。

只是,阮柔也提前打过招呼,她最多置办这一百亩地,以后即便再有钱都不会添加。

一来是担心收拢田地过多,导致周边百姓生计出现问题,哪怕她自认有足够的仁心,可总不能叫百姓把希望全部寄托在旁人的良心上,索性从根源断绝。二来,她总不能一辈子都在村子里看着田地,一百亩不多不少,够家里吃喝和镇上小粮铺的运营,至于她梦想的将粮铺开遍大江南北,左右还能从别处收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