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病娇王爷遇险,软萌王妃杀红了眼(338)

作者: 变成兔子的猪 阅读记录

从何大壮跟他提起王妃给了他一个食谱让他好好钻研以后,李管家就总觉得会有事情要发生。

虽然他也不知道王爷跟王妃到底在闹什么别扭。

但是,两人如今这样胶着的状态,让他看得揪心啊。

他真怕王爷那种八头牛拉不回来的性子会做出什么让自己抱憾终生的事情。

跟着言君诺进了书房,眼看言君诺丝毫没有要去休息的打算,李管家忍不住轻轻劝了一句。

“王爷,夜深了,您这些天似乎都没有好好休息过…”

言君诺顾自查看公文,没有给李管家任何反应。

咽了一口唾沫,李管家再次开口了。

“王爷,其实这些天,王妃对你依然上心,也有意对您服软,您…”

不如就顺着台阶下了吧。

这么漂亮的台阶,王爷怎么忍心拆台?

话没说完,埋首奏折堆的言君诺就轻声打断了他,连个眼神都不曾给予。

“李叔,你在教本王做事?”

李管家一噎。

“老奴不敢,只是王妃她…”

言君诺轻笑一声。

“李叔,本王竟不知,短短几个月内,本王的话在府上已经不如王妃的话顶用了。”

李管家微微张了张嘴,最后只是弱弱开口道:“老奴知罪。”

不想跟李管家谈论更多与她之间的事情,他轻声吩咐道:“退下吧。”

语气里没有半分责备的意思。

迟疑了一下,李管家最终还是乖乖的躬下了身。

“是,老奴告退。”

李管家离开后。

言君诺看了一眼面前堆积如山的折子信件,心乱如麻。

刚才她的有意示好,他自然看得到。

也知道她想与他像以前一样…

可是。

一个人,一旦说出一次谎言就会以无数次谎言去掩盖。

他曾经给过她不止一次机会,换来的却是她一遍又一遍的精心蒙骗,粉饰太平。

他讨厌被欺瞒,更厌恶自己,在她的面前没有底线,贪图两人之间的一时欢愉,一再纵容她的隐瞒与蒙骗,才导致了两人如今的局面。

所谓的前世今生太过缥缈。

她与沈墨池的过往,还有她对他所谓的坦白…

如今看来,都不可尽信。

直觉告诉他,她定然还有所隐瞒,连带说的让他知道所有真相,都是缓兵之计。

一旦他服了软,她铁定会像之前那样,打着哈哈轻描淡写的把事情一揭而过。

那么,这些隐瞒他的一切,就会像一根尖刺一般,时刻扎在他的心上,时间一久,成为他不可触碰的逆鳞…

在沈墨池眼里,这片逆鳞,就是他最致命的弱点。

从知道沈墨池对她有了想法并且做了一系列小人行径以后。

他就知道,他与沈墨池,根本就是同一类人,是那种对某个人某件事的执着程度一天比一天疯狂的那一类人。

如果两人之间没有足以让对方一直铭记的过往,沈墨池根本不可能这样锲而不舍的挑拨离间…

同样的,他们,都不是什么好人。

不同的是,沈墨池的坏都隐藏在骨子里了,而他的坏,是明目张胆的。

任何事情,只要涉及到她,他们都只会一往无前,不会考虑任何的退路。

这次,他跟她之间若是不趁机把一切都摊开,往后…

他怕,真如她所说,没有往后。

想法一出,他的眼底慢慢沁染了一份病态的偏执与痴狂…

不,她是他的,谁也不能把她从他的身边夺走。

即使是沈墨池也不行。

为了他们的将来,他愿意狠下心去等…

等她对他毫无保留的坦白一切…

一夜无眠。

翌日,言君诺一大早就出了门。

而项知乐则一大早找上了李管家。

“李叔,麻烦楚山回来的时候告诉我一声。”

李管家看了一眼项知乐明显比之前瘦削了一些的小脸,关切的对她笑道:“王妃可是有事要办需要人手?如果需要府上的人手,无需楚山,老奴也可以安排。”

第305章 玉骢养伤

项知乐摇头。

“不必,李叔,这个事情,只有楚山能做。”

眼看项知乐态度坚决,李叔脸上的笑容凝固在嘴角。

最终轻声开口道:“那…王妃到时候如果有需要老奴配合的地方尽管吩咐,老奴自当全力配合。”

看着面前的老人满脸真诚,项知乐弯了弯眉眼,“好,谢谢李叔。”

猛然想起之前在府上看到的那群孩子,她顺口提了一句。

“去年我看到府上有一群孩子玩得挺开心,那些都是下人的孩子吗?”

提起那群孩子,李管家浑浊的老眼微微发亮,先是点头,随后又摇了摇头。

“有几个是在两三岁时,老奴从人牙子手中买过来的,那小胳膊小腿的,站都站不稳,看着就要养不活了,瘦瘦弱弱的也值不了几个钱,老奴就当做善事了,哪成想那几个小萝卜头只要给口饭吃就长得壮壮实实的…

还有几个是下人自己带过来的,带过来时还在襁褓之中,王爷这些年出征造的杀孽太重,老奴就寻思着,做点好事当做为王爷积积德,只要那些下人对王府、对王爷忠诚,老奴便由着他们去,没想到眨眼那些孩子都这么大了。”

难怪府上的下人对王府会这么死心塌地…

项知乐回想那些孩子们看花灯时的鲜活模样,与上一世倒在摄政王府匾额旁那些死无全尸的小小身子重叠在一起。

她的鼻子微微泛酸。

“孩子都是好孩子,好好栽培,可堪大用。我之前看到他们似乎对花灯比较感兴趣,若是他们有意想要断文识字,便在府外赁个宅子请几个私塾老师教他们认字学道理。顺便看看他们实际的长处在哪里,再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