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和闺蜜一同穿进冷宫的那些日子(143)

作者: 长岛茶与沫 阅读记录

“你如今有权有势,恨不得将这世间一切最好的,都捧到你妹子跟前,巴望着她一天指使你八百回,方方面面把她照顾得周周到到,风雪不沾,只要有你在,一切都能帮她扛了,对吧?”

“此举有错?”

“没错,但有病。”裴行川一边开导着沈岳,一边酸溜溜的嫉妒道,“你们兄妹二人,一个喜欢为人操心,另一个素来让人省心。这矛盾闹得,当真是叫旁人看了,觉得气人得很!”

“你要是真觉得沈柠如今这省心懂事且独立的模样,让你这个哥哥没什么用武之地,要不咱俩换一换?我把我家那位绣山鸡的妹子,介绍给你?我保准她一天能给你提八百个要求,差遣不死你!怎样?换么?”

“不换。”面对裴行川如此离谱的主意,沈岳当然是板着张脸想都不想便直接拒绝道。

“沈柠这家书,今日是如此,明日亦如此,日日都挑不出半点要求来,如此,你还要她每日都给你写家书么??”隔着石桌,裴行川凑到沈岳跟前歪头道。

“你都已经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了,我若还让她写,岂不枉费你这说客的一番唇舌?”不知为何,沈岳说这话时,神情当真是有些落寞,就好像不被人需要的样子。

“我说,不至于。我家妹子但凡能有沈柠这般省心懂事,我做梦都笑醒了好吗?”

第132章 开解

裴行川施着轻功,翻身越过石桌,单手揽着沈岳的肩膀,朝着沈岳劝慰道,“为人兄长,别总是处处都想着要如何如何替妹子周全,偶尔也要学着接受自家妹子替你周全的善意才是。”

“我家老爷子常说,家人之间,不应该只有一个人在背后默默付出,得是你替我想想,我替你想想,相互依赖,互相亏欠,才能称得上是一家人。”

这些年,因四处征战的缘故,沈岳与家里人,总是聚少离多。

这样的道理,从未有人同他说过。

他瞥了身旁这个一袭白衣,无忧无虑,神色简单得能让人一眼望到底的少年一眼,轻叹一口气,“你倒是看得透彻。”

“那是~谁让我有裴勉勉呢??”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家勉勉虽然说绣个凤凰堪比走地鸡,琴棋书画样样都倒数第一。但不是我吹!我们兄妹二人之间,半点隔阂都没有,感情可好了。 ”

“哦?是么?”一听裴行川与他家勉勉关系特别好,沈岳的脸上露出了些许羡慕的神情。

“但当初,我被老爷子罚跪祠堂的那会儿,回回都是裴勉勉偷偷翻窗给我送吃食的....”裴行川松开沈岳的肩膀,单手叉腰,另外一只手撩了撩额前的那一笑撮刘海,摆出一副自认为很帅的神情,一脸骄傲道。

沈岳:........

“喂!你这是什么表情啊!”裴行川双手环于胸前。

“话说回来,我为你兄妹之事如此奔波费唇舌,说吧,准备怎么谢我?”

彼时夕阳已沉,天色渐晚。

沈岳慢吞吞地吃完最后一口火锅,将杯中的酒水一饮而尽后,起身抬脚朝着门外走。

“喂,沈岳,你去哪儿啊....”

“你不是问我准备怎么感谢你么??今晚带你去花楼听曲儿,去么?”沈岳一席玄衣负手立于沈府门前朝着裴行川道。

“诶,哪里啊?”

哇,沈岳请喝花酒诶.....

这要是传到京城那堆纨绔的耳朵里,多有面儿啊。

裴行川巴巴地朝着沈岳的方向跟了过去。

“寻芳阁。”

“走走走,一起一起....”裴行川嘿嘿一笑,拉着沈岳就往外头跑。

冷宫。

前院儿那一排排案几,早在中午吃火锅的时候,就已经让阿宽差人过来收走了。

平日用来吃饭的木桌上,素纸铺底,四四方方的木框内,沈柠极为讲究地铺上了几朵之前用剩的干花。

徐瑶端着一个大木盆,木盆里,是用蜂蜜,碱,冰羊奶,各种油经过一直不间断搅拌后,打发出来如奶油一般丝滑粘稠的皂液。

“倒倒倒....诶,停停停.....”

一层皂液倒上去,抹平,铺上点颜色鲜艳的干花,然后将剩下的皂液继续往上铺。

二人一个抹平放干花,另一个端着皂液往框内倒,相互之前,倒也算配合默契。

待到木盆里所有的皂液全都刮干净后。

沈柠抬起袖子,擦了擦额前的汗水,“搞定,接下来只需要将素纸铺在上头,静置两天,等待里头凝固成皂就可以了。”

“呼~想不到区区一块儿香皂,做起来竟是如此的麻烦。”徐瑶将木盆往桌上一放,揉着胳膊,感慨道。

然而一旁的沈柠,在给皂液盖上一层素纸后,早已是蜷着jiojio,坐在竹凳上,双手趴上皂液木框旁的木桌,一副“感觉灵魂被掏空”的咸鱼摆烂状。

“哎,姐妹,你这是怎么了?还在为家书的事情惆怅么?裴行川不都已经教会你怎么写了么??”徐瑶见沈柠当真是丧得慌,单脚一勾小竹凳,顺势坐在了沈柠的边儿上。

“嗯....我现在已经会写了.....”沈柠有气无力丧兮兮的抬起了头来。

“那你在烦恼什么呢?”徐瑶抬手捏了捏沈柠头顶上的小丸子,“是因着这阿兄待你太好,所以让你惶恐了么?”

“差不多吧。”

“你说说你性子,别人待你不好吧,你分分钟能笑脸盈盈有仇当场就报了。难得遇上个待你好的,把你捧在手心上的,反倒跟个鸵鸟似的了。”徐瑶啧啧道。

“瑶瑶啊,沈将军待我无微不至,那是因着把我当成了他的妹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