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绿茶成长实录[七零](92)

作者: 傅延年 阅读记录

换季的时候,女同志总觉得衣橱里少了件衣服,梁爱勤也不例外。她每个月的工资给家里十块,自己剩下16块,除了平时买些肉、菜来曲灵家里改善下伙食外,需要花钱的地方真不多,她存了好几个月的工资,存了四十块钱,准备到百货大楼去买件春装,要曲灵陪着她一起去。

梁爱勤周六下班就来了曲灵家,在这里住了一宿,周日早上睡了个懒觉,做了早饭,吃完了饭,两人便骑着自行车奔着百货大楼去了。

全水区距离均州市中心近便多了,两人到百货大楼门前时,刚刚过了八点半,不过,这边已经是顾客盈门了。

一周一天的休息日,很多人都会选择来百货大楼逛一逛,即便是不买东西,过来长长见识,看看又上了什么新货,看看那些琳琅满目的商品也是好的。

两人从三层看起,三层都是日用品,就走马观花地逛上一圈,就到了二楼的服装鞋帽区。两人的眼睛便陷在新样式的春装上拔不出来。

梁爱勤一眼就看中了高高挂在柜台后面墙上的一件暗红色带白点的条绒上衣,娃娃领的,领子下面带了一圈白色

菲边,非常漂亮。

售货员很忙碌,带着些不耐地解答着顾客的问题,两人挤到柜台前,问了好几声,才引来其中一个售货员的注意。

“25块!”售货员甩下一句话,听得梁爱勤直咋舌,可真贵啊,她是攒了40块钱,可是要花掉一个月的工资来买一件上衣,她还是不舍得。

梁爱勤犹豫了下,拉着曲灵出来,“咱们还是再看看别的吧。”

曲灵自然没有意见,她看着挂着的衣服,虽然不买,但是看看也挺赏心悦目。

她不缺衣服穿,曲铁军剩下好几套军装,曲奶奶都拿回村子里,找人给改成了她的尺码。军装,依旧是当今最时髦的衣服。再说,还是每个季度都发的工装,足够她穿的了。

梁爱勤却是心不在焉的,一会儿说:“……其实,那件衣服也不算贵,是不是?虽然顶我一个月的工资,但春夏秋冬都能穿,春天、秋天单穿,夏天早晚凉的时候穿,冬天穿在棉袄里面,这么算下来,还挺划算的,是不是?”

一会儿又说:“我还是觉得刚才那件好,就是太贵了,可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啊。”

……

曲灵没提供意见,由着她自己跟自己做斗争。

一直到逛完二楼,梁爱勤还是没能下定决心,两人索性就下到一楼去逛逛,再给梁爱勤些思考时间。

每个楼层的楼梯口都放了哈哈镜,人照上去,左边的镜子让人变得细长,右边的镜子让人变得矮胖。

曲灵从小就害怕这个,对着哈哈镜总觉有种莫名的恐惧感,好似里面住着妖怪似的。她下楼的时候眼睛避到一边,梁爱勤不怕这个,在哈哈面前照来照去,玩得不亦乐乎。

曲灵就率先下去,站在台阶上等着,俯瞰着一楼。

一楼跟二楼一样,都是靠墙放着的一排排玻璃柜。食物都放在玻璃柜里,顾客要了,售货员再从里面拿出来。

糖果、点心,还有很多不要票的小零食,不知道对小孩子们的诱惑力多大,就她看的这一会儿,就有两个孩子哭闹着打滚儿,不肯走,非要让大人给买好吃的,大人岂能惯着?一张大手过去,就将孩子连拽带拖地拉了起来,其中一个孩子,屁股上还挨了两巴掌,估计是打得疼了,才不情不愿地跟着大人走了。

远处,孩子们的哭声也是此起彼伏的,还看见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只有玻璃柜台的一半高,趴在玻璃柜台前,伸出舌头,使劲地舔着玻璃。

曲灵看得有趣,嘴角就挂上了笑容。她小时候经常被爸爸带着来百货大楼,就坐在自行车的横梁上,爸爸在上面绑上一个竹编的座椅,用绳子绑得结结实实。每次跟爸爸来逛百货大楼,想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有求必应,根本就没有哭闹的机会。

她小时候过得真的非常幸福,要是时间能永远留在那个时候就好了。

忽地,视线之中出现一个人影,曲灵瞳孔猛然一缩,盯住那人使劲地看,不多一会儿,那人朝着这边侧了侧脸,让她确信,这就是自己熟悉的那个人--李三梅!

许久不见的她剪短了头发,梳着齐刘海儿,两侧头发用黑发卡固定住,显得很利索,人稍微白了些,穿了她以前那件灰蓝色的布褂子,裤子和鞋子也是以前常穿的,不同的是,她右手上紧紧攥住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那孩子白白胖胖,穿得很好,薄毛衣、背带裤,大小合适,干干净净,一看就是富裕家庭的小孩子。

瞬间,好几个疑问涌上曲灵心头,她又结婚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这个小男孩是谁?

其实曲灵很少想起李三梅,对于她的情感也有些复杂,没有母女之间的亲情,也没有留恋,更没有恨,还有一点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可能是遗憾吧。

跟哈哈镜玩够了梁爱勤走了下来,拍了下曲灵的肩膀,“嗨,看什么呢?”

顺着曲灵的目光看过去,她惊呼出声,“那不是你妈吗?”

曲灵“嘘”了一声,而后点头,说:“应该是。”

梁爱勤捂住嘴巴,小声问:“你不想跟她碰面吗?”

曲灵摇摇头,说:“碰面了,说什么呢?还是不见为好吧。”

两人便在台阶上站着,一直看着李三梅带着那孩子买了些饼干,而后一手拿着饼干,一手牵着孩子离开。

曲灵看见了截然不同的李三梅,她对待那孩子非常耐心,时不时就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帮他整理衣服,擦鼻涕,脸上时时带着笑容,目光一直追随着那孩子,一刻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