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听说我去太空送死了?(23)+番外

作者: 厉长洲 阅读记录

紫贝指挥大厅,程昊高高举起手来,“MRO观测到疑似’烛龙’物体在预测区域出现!”

同时,所有人的耳机里响起了略带激动的声音,“目标捕捉信号开始传回。列星一号观测到疑似信号,正在做进一步确认。”

紧接着的是,“奥德赛已经就位!”

“希望号还在等待信号重联,预计三分钟。”

紧接着,地球上,各个观测站的信号如瀑布般涌入数据中心,屏幕上的数字流动得令人眼花缭乱。杜铭站起身,“观测数据与预测轨道一致!”

他感觉到有些脱力,但那种不安的感觉终于开始褪去。

“它终于来了。”他低声对自己说。

数据在屏幕上汇总,代表烛龙的光点开始缓缓移动,拖曳出一条细长的轨迹。

“确认’烛龙’于八分钟前进入火星引力范围,”任组长站在指挥席上传来:“3小时后,目标将达到最近点。所有计算组保持高效运作,杜铭,我要你确认3小时后‘烛龙’的位置。”

指挥中心的氛围随着这一声确认而悄然变化。紧张并未消散,但每个人的动作明显更快、更有条理。程昊看了一眼杜铭,对他竖了一个拇指。

任组长走到杜铭身边:“干得不错。接下来,我们要实时计算’烛龙’的轨道,把探测器准确送到下一个观测点上。”

“确认是送MRO过去吗?”

“对。程昊,你和加利福尼亚保持联络。”

加利福尼亚,卡特琳娜拉了一把椅子,“咚”地一声坐下,看着屏幕上加载出一张又一张图像,有些能找到疑似“烛龙”的身影,有些则是一片模糊,“我上一次这么紧张,还是MRO刚上天的时候。”

卡洛斯将椅子转了一圈,“那个时候我还没毕业呢。我最紧张的时候,还是我老婆生蕾妮。”

“我记得,”卡特琳娜叹息道,“真是时光飞逝啊……”

“下一个定点位置,什么时候传给我们?”

“等紫贝和华盛顿的消息吧。你可以先休息一会。”

紫贝基地控制中心内,数据流如同暴雨般冲击着分析模块。

“哔”红色的警告框在出现在屏幕上:来自不同探测器的数据存在显著偏差。

程昊从座位站起,声音带着急促:“‘火星快车’的数据延迟还没解决,MRO的数据也有点偏。美国那边说,他们可能受到了火星辐射带的干扰。”

杜铭没有回答,手指在键盘上敲击得更快,屏幕上的数据一帧帧更新,轨迹模拟已经堆叠到一半,却像是卡在了某个节点,迟迟无法继续推进。

“偏差值是多少?”他开口。

程昊调出参数:“最大误差0.7%。但这已经超过了系统的实时修正能力。”

“那就手动调整。程昊,把列星一号的数据给我——地面观测站的数据你先筛一遍。”

“你确定要一边修地面观测数据,一遍手动修正?你有几个CPU啊,这么造?”

“闭嘴,数据。”

“杜铭。”任组长走过来。

杜铭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

任组长的目光扫过杜铭屏幕上的警告框,眉头紧皱:“杜铭,报告情况。”

“来自MRO和奥德赛的数据偏差较大。延迟超过了系统修正能力,正在手动修正。”

“杜铭,停下。”

“不行!”

“停下。必要关头,我们必须有所取舍。哪些数据是关键,哪些可以舍弃,你现在立刻决定。”

杜铭的眉头紧锁:“不行,所有数据都有价值,舍弃任何一条都可能带来误差。”

“我们有多少时间?程昊,给他说一下!”

“MRO两小时环绕火星一圈,下一圈就必须去新的观测点。调整还需要时间,我们们还有不到半小时。”

“就算半小时,杜铭,你能保证在时间内处理所有异常数据,并给出下一个坐标点吗?”

杜铭的喉结动了一下。

“你不能。”任组长斩钉截铁道,“有些时候,最完美的选择,反而是最大的错误。现在不是追求完美的时候,杜铭。时间不等人。”

空气仿佛在这一瞬间冻结了。杜铭低头看了一眼屏幕。时间正在以秒为单位溜走。计算组的其他人看着他,目光里带着焦急和催促。

程昊在一旁举起手,插话道:“MRO的数据正在重新过滤,应该能很快修正。”

杜铭闭了闭眼,深吸一口气,“‘列星一号’的数据优先,清晰度最高。程昊,给我火星快车号的数据,屏蔽奥德赛,MRO的数据用来辅助,’希望号’……”

“‘希望号’还在路上,我屏蔽了。”程昊紧接着说道,语速飞快,“不用谢。”

“新的轨道必须用地面观测验证。”杜铭看向任组长,坚持道。

任组长点点头,打开耳麦,“计算组,准备接收修正后的轨迹预测,用地面数据进行二次验证。”

杜铭重新坐下,手掌握拳又张开。

“MRO的数据过滤完了,杜铭。”程昊拍拍他的肩膀。

“好。”

杜铭重新开始整合数据。几道数据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捏合在一起。巨大的显示屏上,轨迹模拟重新启动,原本堆叠的线条开始缓慢地向前推进。红色的警告框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绿色的稳定信号。

“数据流稳定了。”程昊揉了一把头发,整个人瘫在椅背上,长出了一口气:“老任吓死我了。你没事吧?”

“没事。这不是我最精确的计算。”

“没办法,时间有限嘛。你尽力了。”

任组长站在指挥台中央,注视着屏幕上那条稳定的轨迹线:“所有组,继续保持监控。接下来的每一分钟都至关重要,我们要把探测器送去最接近‘烛龙’的地方了。杜铭,做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