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带着农场穿越到荒年,吃喝不愁啦(63)+番外

作者: 烟织 阅读记录

林玉溪看到今天上午他和妹妹去山上地里摘回来的粮食,已经变成了这么好吃的东西。

震惊之色溢于言表。

晚上收工之后,来家里帮工的匠人和村里人,都回家。

林家人也一人端着一只海碗找个地方坐着吃饭,边吃饭边聊着天,这是一家在一起最惬意的时候。

“笑儿,你们中午做得那个玉米和芋头,也太好吃了吧!”

“放了那么多糖,哎呀,都不是一般的心疼。”

大家吃着饭,脑海里还在回味中午吃的糖水,都觉得好吃,又都觉得挺浪费。

“阿爷,大伯,二伯,爹……是这样的,我今天和芳儿姐煮糖水给大家吃呢,也是想给大家尝一尝,如果大家都觉得好吃,那我们趁着现在玉米正鲜嫩的时候,去城里摆个卖糖水的摊子,也好挣点银子。我们一家人人口不少,山上种的粮食是不够我们撑到明年秋收的。”

大家听完林笑儿的话,原来还能这样子?

第56章 【玉米糖水】

不过也对,他们这个村子离城里不远,家里还有马车,进城花不了太长时间。

并且这个时候,除了他们家,谁家有这么好吃的嫩玉米,加上那么多砂糖,煮得甜滋滋的,放凉后大热天来上一碗,城里的有钱人肯定舍得掏银子。

“好,笑儿这个主意好,这么好吃的东西,肯定能卖得出去。”林玉溪以前在老家的时候就在镇上的铺子里干活,他第一个赞同自家妹妹的主意。

之后,大家也陆陆续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下子,糖水摊子能卖的东西又多了几样。

“我们还能煮一些凉茶,比如清热去火、去湿生津之类的,我来把凉茶药方配好就是。”

“好,那我这两天抓紧烧几个大瓦缸,还要烧一批碗碟。”林玉柏的烧瓷手艺越来越好,现在家里用的罐子、海碗,大多都是出自他的手。

“那我们还要做个架子,放在马车上,把罐子固定住,免得撒出来。”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发表看法,确定了各项工作的负责人。

利用建房子空余的时间,林家人做了三天准备,便把去城里摆摊需要用的东西准备妥善。

“笑儿,我也想跟着进城摆摊,顺便还想回家里看看。”

叶晴找到林笑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一下。

在林家这段时间,叶晴的表现林家人都看在眼里,别说她家还是林玉溪的救命恩人,大家也都心照不宣的等着房子建好,给他们俩人办婚事。

“行啊,叶姐姐,正好城里你比我们熟悉,要是有你在,我们的摊子肯定能卖得更好。”

叶晴是通阳州本地人,是林家里面对通阳州最熟悉的。

林笑儿跟叶晴商量过后,确定了摆摊的地方。

家里女人们吃过晚饭后,一起帮忙准备第二天出摊的东西。

把绿豆、红豆、小米都泡好,芋头去皮切块,玉米粒剥出来,又上山挖了红薯和紫薯回来,都切成块,林笑儿也配好了三种凉茶配方。

第二天一早,大家起来生火,把东西全部煮熟,一样一缸,放到马车上。

另外用来吃东西的碗勺,用来洗碗筷干净的水,还有方便打包外带的竹筒,一一准备齐全,都放在马车上。

林笑儿、林玉溪、叶晴还有二伯娘和她大儿媳五人赶着马车出去去城里。

距离林笑儿上次进城,已经是好久之前的事情,上次来办理户籍,也是在城门口办理的,压根没进城。

这回走到城门外,看到城门口已经恢复了秩序。

不少村民都在排队进城,轮到林笑儿他们的时候,也只是被简单检查了一下车上的东西,一人两文钱过路费就进到城里。

相比较之前进城需要二两银子一人的天价,现在的过路费简直是可以忽略。

他们糖水摊子的东西准备走中高端路线,最便宜的是凉茶,也需要五文钱一碗,最贵的玉米糖水和香芋西米露,需要十五文钱一碗,因此直接去了东城摆摊的片区,一条叫做长昌街的街道。

到衙役那边交了二十文摊位费,大家合力把几张木桌子支起来,放上板凳,没多久几人就把摊子支撑了起来。

马车做得够大,上面装满糖水的瓦缸都不需要搬下来,直接放在马车上即可。

林笑儿还缠着林母给做了面旗子,上面绣了“林氏糖水摊”五个大字。

用一根竹子做旗杆,插在马车上,随风飘动。

马车前侧,面向客人的方向,用竹片刻了每款糖水的名字,识字的人路过就能一眼看清楚他们卖的是什么。

这个新来的糖水摊子,一下子就吸引了来来往往大家的目光。

附近的摊子,可都是卖热食的,旁边烧着炭火,靠近些都能感觉得到热。

可林氏糖水摊就简洁得很,没有火炉,十分清爽。

“大哥,我前些日子进城知道哪里有卖冰的,我去买些来。”大热天的糖水没有冰块这怎么行。

“啊?笑儿,我跟着你一起吧?你个姑娘家,不安全。”

“大哥,没事的,你帮守着摊子就成。”

林笑儿找了个没人的小巷子,从空间里提了两桶冰块出来,用棉被包裹着带回了摊子。

此时,摊子前面已经有不少人围观着,只是大家都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摊子,都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寥寥无几。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甜滋滋、冰冰凉的糖水,大家都来尝一尝。”

此时已经接近中午,正是热得慌的时候,林笑儿这么一呦呵,大家不禁觉得身上有些黏糊,正是需要一些冰凉的东西来一扫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