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只破碗(179)
么的,那多挣啊。”
“唉,我说贺老先生,这就是您不会过日子了。”崔大娘不赞成地瞧了南益王一眼,“阿藤说了,之前那生意不过是一锤子买卖,过日子还是要有稳定的收入才好哇。”
南益王:“你们、你们不是还开了个卖首饰的铺子?”
卖小鸡崽不过几文钱的收入,有什么搞头?
崔大娘:“那怎么能一样?现在嘉元县还安稳,首饰什么的自然卖得出去,可万一出什么乱子呢?还是粮食、肉、菜,这些营生好,不管什么时候都能安身立命。”
崔大娘他们是经历过瘟疫、战乱、逃荒的,最清楚在时局不稳时,除了与吃相关的营生,其他的东西真是与石头也没什么区别了。
换不到吃食,带上还累赘,可不就是与石头一般?
经崔大娘这么一说,年前的那场动乱又浮现在南益王眼前,他或许是因为想到了英年早逝的大儿子,也或许是对治下之民于心不忍,他没有再说什么,反而默默退到了一边。
这边,崔家人虽说并没有听懂叶藤在说什么,但是知道叶藤已经有解决之法后便都放下了心。
崔老汉与崔松、崔柏俩兄弟招呼一声便离开孵化房,加入到建房大军中去了。
崔大娘好几天没见秦嘉宝,想念得不行,从南益王那边将小家伙抱了过去哄。
同时还不忘招呼叶藤跟她去房里唠唠嗑。
崔叶氏也笑呵呵地让叶藤不用惦记孵化房里的事情,她一个人就能搞定。
最后秦贺武、南益王互视一眼后,两人便相携着往村口走去。
有些事情,他们需要与薛咏斌等人再合计合计。
“欸?你崔冯嫂子呢?”崔大娘抱着秦嘉宝与叶藤说了一路了,才发现没有看到冯蜀锦。
“哦,嫂子算账学得比芳娘好,便留在那里帮着芳娘一起看着铺子。”
崔大娘对叶藤的话深信不疑,便没有多问,只说她从竹溪村村民那问到一个对嗓子有用的偏方,让叶藤回去时一并带去就好。
叶藤自然应下。
待秦嘉宝精力耗尽,睡了过去,叶藤与崔大娘又回去了孵化房,与崔叶氏一起将新孵出来的小鸡崽都安顿好了。
最早孵出来的那几只小鸡崽已经长出了黄色的绒毛,瞧着极为可爱。
崔叶氏见叶藤盯着小鸡崽瞧,还得意地道:“你看,这些毛长得多的就是最早孵出来的那五只,瞧着精神吧?还有隔天孵出的这几只,都好好的。这么冷的天,一只都没养死。村里的人可佩服了。”
完了还不忘夸叶藤道:“也是多亏你提前编了本《养鸡手册》,小丫读给我们听的时候,有些注意事项是我和我婆婆都不晓得的。如今这群小鸡崽没出问题,那本册子可是立了大功。”
即使叶藤一再强调那册子中的内容,都是她找他人问出来的,也无法让崔叶氏改口。
无法,一直被人夸,叶藤也有点受不了,干脆转移话题,将她提前画的几样图纸翻开来,嘱咐崔叶氏增加几种饰品样式。
果然,说到崔叶氏擅长的领域,她的干劲就来了,拿着图纸就跑后面去捏泥样了。
崔大娘无奈地摇摇头,“你看你这个傻姐姐,啥时候能有你稳重?”
“姐姐赤子之心,您满意得都笑了。”
“你呀!就你嘴甜!”崔大娘说着忽然想到了什么,神情也变得兴奋起来,忙不迭拉着叶藤就要往后院而去。
此时没有旁的人能帮着照看秦嘉宝,叶藤便将小家伙抱在了怀里。
一到后院,崔大娘便喜赳赳地提了个小竹笼过来。
构造与装小鸡崽的大竹笼一模一样,只是里面铺的不是干枯的稻草,而是湿润的泥土。
此刻,泥土中有三株小小的绿芽。
“这是?”
崔大娘看了眼围在窑洞口的小孩子们一眼,凑到叶藤耳边,神秘兮兮地道:“姜!是你让我们培育的姜!”
居然这么快就将姜培育出来了?
这还真的是一件大喜事。
“我和老头子之前试了多种法子,都不成。后来看小鸡崽在这里面不惧寒冬,我们就想着姜可能也是畏寒,便也弄了这么一个暖和的小笼子,重新移栽进来,果然就长出了芽尖儿。”
“婶!您和叔真厉害!”这不就是微型版本的温室种植么!
“嘿嘿……”崔大娘得意地笑了一阵,“啊,对了,就现在这小笼子里的暖和度,我和你叔都觉得,姜很大可能是要等到春夏时节才能正常种到地里的,所以……”
“都听您和崔叔的,其他的就等春夏的时候再种吧。”
这时,崔叶氏那边已经照着图样捏好了泥胚,叶藤瞧过后直夸崔叶氏的手越来越巧。
一旁的小孩子们见状,也纷纷将自己用模子做的泥胚指给叶藤看,小脸上还明晃晃地求着表扬。
惹得叶藤差点笑弯了腰,毫不吝啬地挨个夸了一遍,顺便每人给发了一颗糖。
在一阵笑声中,听到前院妇人们的吆喝开饭的声音,叶藤才知道到了吃饭的点了。
叶藤请了整个竹溪村的村民帮忙建房子,又请了村里的妇人们帮着做饭,再加上她承诺家中老、小可以一同来吃饭。
现在他们几乎是日日都要给全村人供应饭食,一起在叶藤、崔家这边的院子里吃饭不现实。
他们两家合在一起的院子确实大,但此时不是在砌墙就是堆着砖头、泥浆、木料等建材,连下脚的地都没有。
所以饭点的时候,大家都是以家为单位,各拿着一个大大的饭盆将一家人的饭菜打回去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