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只破碗(240)
常先摸摸鼻子,将人引至角落,低声回道:
“并非是我故意不听你调令,而是这人用不着我去追踪。”
文墨:“何解?”
常先:“这人姓崔名青竹,乃冯蜀锦之夫,崔小丫的堂叔。”
“崔家人?”
常先点头,“嗯。不过与崔大娘他们不同,这人……他就不是个东西。”
几句话将崔青竹以往的行径说了说,常先啐了口,才继续道:
“……在查实此人与户部尚书之女有了联系后,王爷与二公子已经调了人专门盯着这人了。”
说完这些,常先又问文墨,“这人干啥了?让你觉得有异?”
常先仔细记下文墨的叙述,又拿了对方的购买明细,便离开了。
说是要将这些信息一并转给负责盯人的同僚。
仅仅两天后,崔青竹的行为,叶藤与秦贺武就都知道了。
此时南益王的书房里面,南益王、秦贺武、叶藤与常九志四人,正在传阅从京都传递的急件。
这两天,南益王也知道了关于叶藤家乡的那套说辞,以及南益王府一年后会覆灭的警示。
也是因此,南益王对于“崔青竹”的情报尤为重视。
只是……
“这人,买一堆玻璃瓶子是要做什么?而且审美还不咋地,买的不是透明的就是棕色的。”许是还想到了某个特别偏爱透亮闪亮之物的人,南益王吐槽的同时,鄙夷之意尽显。
常九志也在旁补充道:“随后户部尚书府便开始大量采购海带、海藻等海货?尚书府又不办宴席,买这许多海货是要作甚?”
第121章
南益王府产业改革(一)南益王他……
南益王他们盯了崔青竹这么久,一开始觉得此人心智异常坚韧,能压得住本性,在
长久地演戏中不露破绽。
在知道此人与叶藤有相似来历,已经不是原来的“崔青竹”后,又发现之前所谓的异常行为反而还正常了。
就是一个学富五车、温文尔雅的书生而已。
若非叶藤、秦贺武强调,他们南益王府的覆灭可能会与此人有所关联,南益王压根都不会认为这人会有危险。
只是,加大盯梢的力度之后传回来的消息,四人分析来分析去,也猜不透崔青竹到底是想做什么。
就连叶藤,也仅仅是对对方买玻璃瓶说出了两种猜测而已。
其一嘛,就是最普通的日常使用,例如用来喝水、喝茶。
其二,则是对方要进行化学实验。
当然,考虑到南益王等人并不知道化学,叶藤说的是——对方或许是在炼丹。
当时南益王下意识就问了,“长生不老丹?”
叶藤直接死鱼眼,“不是,而且世上也没有此丹。”
不过,对于崔青竹到底是在炼什么丹,叶藤是真猜不出来。
至于对方大量采购海带、海藻一事,叶藤只能想到“碘”。
“呃……大宣有没有哪些地方的人得……呃……大脖子病?”
南益王:“如今还有人得大脖子病?不能吧!谁不知道这病只要吃点海货就能痊愈?”
那就不是要给自己套神医光环。
最后,四人也商量不出个所以然来,只得传信京都,让继续密切地盯梢“崔青竹”。
撇开“崔青竹”的事情,其实整个南益王府都挺忙碌的。
首先是抗旱方面。
利州大旱,南益王可以全境发公文,强制地方官组织百姓搭建竹筒抽水装置。
南益王对自己属地里的地方官是有权罢免的,没人敢不听。
再加上这套装置中的核心部件,在之前叶藤搞匠技比试时,崔小丫曾当众拆解,那些参赛的匠人们已经会做了。
有这些匠人们应召前往利州各地指导其他匠人,利州一地的旱灾很快得到了缓解。
只要在河水枯竭前下场雨,利州的旱情就算解了。
但是隔壁梓州则不同。
在梓州知州徐大人的影响下,梓州一地的官员对南益王天然带着敌视。
对南益王府好心发过去的抗旱公文嗤之以鼻,不仅自己不看,也不许人外传给百姓知道。
只有与利州紧紧相邻的百姓,会学利州人的样子,自行砍竹子搭建抽水管道,然后再拜托利州的好友,加价代为购买核心部件与省力部件。
南益王得知这一消息后,便找上了叶藤。
于是,在《西游记》接下来的故事中,便出现了灵猴儿师徒途经大旱之地,如何抗旱的剧情。
当时接到任务的薛咏斌:……
《西游记》是个有神仙妖精鬼怪的故事没错吧?
这样的基调里,他要怎么将枯燥无趣的匠技给融进去?
可惜,叶藤的回答是:“你要写不出来,梓州那边会因为旱灾死许许多多的人。”
薛咏斌:……
肩膀忽然好重是怎么回事?
在薛咏斌差点将自个儿揪成秃头时,叶藤抽调人手,临时组了好几队人马,只待薛咏斌定稿,便会分散着往利州、梓州而去。
当然,放动画片的话,对场地要求太高,短时间内难以达成。故而,这些人的主要任务是当说书人,并同步卖话本,借此夹带私活,尽可能快速地将抽水装置的核心部件、省力部件的图纸扩散出去。
梓州挨着利州,《西游记》早就传了过来,同样引得全民关注与热议。
热度是现成了,叶藤直接派人去,则是省了慢慢扩散的功夫。
当然,叶藤是个商人,即使是做慈善,那也不能白做。
这些人临走前,统一领取了一套市场调研表格与铅笔(崔小丫所制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