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一只破碗(62)
叶藤今天带着这个灯笼样品出门,本是想着寻个机会送给施大人,好打一波广告。
结果施大人太忙,没送出去。
现在挂到德春堂倒是也不错。
刘老大夫本来想探头看看什么灯笼这么神奇,结果一抬头就见到有患者过来,脚步一转就去了患者那边。
反倒在一旁暗戳戳盯着,防止他爷爷又给人“撒钱”的刘谦和主动过来将灯笼收下,让药童将之悬挂起来。
很好,买灯笼的钱,省下了。
叶藤回身就瞧见崔叶氏与柳芳娘那一脸肉痛的表情,摇头直乐,将人扯走了。
唯有崔田丈二摸不着头脑,一个灯笼而已,有什么好奇怪的?
回到客舍之后,叶藤他们便加紧时间继续赶制走马灯。
有了崔田这个劳力的加入,她们就不用等崔老汉他们晚上回来再加工打磨竹篾。
也就不用一直卡在一个工序上。
不过由于走马灯的飞轮制作要求高,目前只有叶藤、柳芳娘能做,他们做的速度并不快。
直到崔老汉他们下工回来,加上昨天一整天做的,也只做出来八盏走马灯而已。
按叶藤的意思,他们晚上加把劲,争取再做出两盏出来,凑个整数,明天赶在出城落户前给卖掉。
既能拿到安家的钱,也能避免被人盯上。
忙活的时候,叶藤为了哄两个小朋友开心,特意点了一盏。
看到在灯光里慢慢跑起来的马儿,崔田眼睛瞪得老大。
他也终于明白,白天的时候,为什么自己媳妇儿看到叶藤将灯笼送人时,会那么不舍了。
这、这当真是个神奇的灯笼啊!
此刻与崔田有一模一样感受的,还有居住在德春堂附近的人家。
“你们家的这个灯笼,里面为什么能跑马啊?”
“真的嘿!明明没有风,它就自个儿动了!你们看!你们看!还在动呢!”
“刘大夫他们家哪里弄到的这神异之物?”
……
眼瞅着门口聚拢来的人越来越多,点燃灯笼后自己也被惊住的药童总算回过神来,飞快地往德春堂的后院跑去。
也就是在此时,一位牵着马匹的男子停在了人群的外围。
仰头看着无风自动的灯笼,眼中精光闪动。
这是何人所做?居然连他也解构不出来!
这人身体硕长,相貌平平,仅有一双眼睛,圆圆的,很讨喜。
却与秦嘉宝的眼睛几乎一模一样。
第35章
练出来的笑容翌日,不仅是崔老汉……
翌日,不仅是崔老汉他们几个男人,连崔大娘、叶藤等妇人也是天未亮就起身。
今天他们就能搬走了,铺盖行李以及其他杂碎什么的都得收拾好装车。
他们原本改造好的双车厢大板车,又是抽长竹筒又是劈竹篾的,早已经被拆了大半,如今只有后面拖挂的小车厢还勉强保持着基本框架。
叶藤便建议,不如将两节车厢分离。正好让崔松、崔田各自拉一辆。
崔老汉他们已经习惯了听从叶藤的意见,二话不说就将一个一个的大藤筐往大板车上抬。
崔大娘等几个女人便与叶藤一起,将草席挂到小拖车的外壁,里面再依次悬挂他们才买的粗麻布、被褥等物。
连接缝隙处再用做走马灯剩余的碎布头塞紧。
最后崔叶氏爬进去感受了一下,出来就笑着道:
“里面舒服着呢,一点风也没有,就是空间小了点,要是能将碳炉子也放进去,小丫和宝宝估计都会觉得热了。”
“放什么碳炉!你没听阿藤说,这个小车咱做得糙,不怎么结实么!”崔大娘笑着怼了自己媳妇一句,“况且,阿藤早想到这个了。”
崔叶氏也想起叶藤交代柳芳娘的事情了,不禁嘿嘿嘿笑了几声。
“阿藤!婶儿、叔,先来喝粥吧。”柳芳娘朝众人喊了一声,便回房将崔冯氏与两个小朋友带到厨房。
不同于前两天的稀粥,今天这粥不仅稠,里面还加了大半碗刚刚发了一点牙尖的豆芽。
两个小朋友还各有一碗香香的水蒸蛋。
小小的厨房里面,众人吃得头都不抬。
像崔老汉他们,不仅没有因为今天一顿吃光了所存的大米而慌乱,反而还在兴致勃勃地猜测九盏走马灯能卖出多少钱。
后来,原本还有点拘谨的崔田也加入了进去。
柳芳娘放下空竹碗,看着说说笑笑的众人,自己也忍不住露出笑意,起身去灶台,将热水灌进竹筒内,并封口。
至于灶台里面还没有燃尽的炭火,也不能浪费了。
他们住进来后,除了前一天,后面几天的柴火都是花钱找客舍掌柜买的。
能带走的自然要全带走。
将炭火取出,拍灭明火后,一半转移到碳炉里面。
还有一半,则敲碎了,用外壁厚实的竹筒装好,再盖上提前钻了小孔的盖子。
而叶藤特意交代的事,便是让她将分别装了热水、炭火的竹筒塞进小拖车的被褥里面。
这样既能让两个孩子暖和一些,也能随时有热水喝。
就在他们快要收拾停当时,忽有衙役特意过来,说是奉施大人之令,给他们送新的户籍文书与流民专用牌子。
“诸位被分去竹溪村了,那可是个好地方,施大人感念叶小娘子之义举,特意安排的。”
“另外,你们拿着这牌子可在城门口按人头领赈济物资。”
衙役笑着说完,又特意将叶藤请到一边,道:
“薛哥事忙走不开,让在下跟您讲一声,竹溪村的村长也是那一片的里正,是我们薛哥的亲大伯,薛哥已经打过招呼,您尽管放心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