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安县地广人稀,这些流民中不乏青壮年,要是能把人留住,让他们落户到永安县,这增加的户籍人口,同样也是大人的政绩。”
邱县令怦然心动。
如果霍姑娘说的数据无误,那就意味着,永安县可以容纳五千灾民。
这五千人里,就算只有一两千青壮,也能做不少事了。
“我明白了。”
霍翎从头到尾,都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做法,但她为邱县令指明了一个清晰的,可以为之努力的方向。
这种走一步看三步的长远眼光,是邱县令所不具备的,所以邱县令很动容。
多年的怀才不遇还历历在目,现在,有一人为他递来了青云梯。
如果有青云梯向上攀登,谁又甘心一直困居谷底。
极度激动之下,邱县令反倒没有再失态。
他强忍住喉间的哽咽,俯下身子,郑重地向霍翎行了一礼。
“霍姑娘大恩,邱鸿振铭记于心。”
霍翎没有避让,坦然受礼。
邱鸿振其实是一个才干平平的县令。
这从他上任一年多,没有做出过什么亮眼政绩就能看出来。
但他还算实干,朝廷安排的事情都能老老实实推行下去,也愿意体恤百姓。
——以上种种,都不是霍翎出言提点邱鸿振的原因。
她提点邱鸿振,最重要的是,她想看看自己能做到什么地步。
在帮助霍家重返京城、帮助父亲谋取高位之余,顺手提点一位县令,这位县令能借此走到什么地步呢?
有了新的努力方向,邱鸿振十分亢奋,但面前的两锅姜汤还没熬好,那两个去处理闹事的衙役也还没回来,他暂时无法离开。
霍翎看出端倪,主动提出帮忙,让邱鸿振和张师爷先去办正事。
邱鸿振低咳一声,客气两句,才带着张师爷匆匆离开。
这工作并不难,无非就是注意添柴加火。
霍翎握着汤勺,不断搅拌姜汤。
不多时,姜汤开始沸腾,湿润的雾气蒸腾而上,扑面而来,烫得霍翎微微别开脸。
面前忽然落下几道阴影,霍翎抬起被雾气熏得水润的眼眸,便见那日马上遥望的锦衣男子已近在眼前。
墨发玉冠,青衣覆雪。
在他身后,方建白一身侍卫打扮,欲言又止。
霍翎微抬手中汤勺,似是笑了一下。
随着她的动作,缠绕在腕间的发带微微晃动。黑色轻羽衬得腕间肌肤愈发白皙。
“天寒地冻,贵人远行至此,可要来碗姜汤暖暖身子?”
第7章 鹿形玉佩。
姜汤已在大火的熬煮下沸腾,雾气不断上涌,柔和了霍翎的轮廓,也模糊了她发间、腕间的发带,唯独那片轻羽清晰如初。
端王的视线在她腕间停顿片刻:“这姜汤不是供给灾民饮用的吗?”
霍翎侧身,取来一个刚用热水烫过的碗。
随着这个动作,她脱离雾气的笼罩,整个人也从模糊变得清晰,仿佛是黑白水墨画,在一瞬间涂抹上秾丽的色泽,以至于整幅画卷都变得生动盎然。
“一碗姜汤,谁来都可以饮用。”
舀起一勺姜汤,霍翎将碗递到端王面前。
一名亲卫要上前检查,端王扫了一眼,亲卫立刻垂头退回。
端王伸手接过:“多谢。”
霍翎又倒了一碗姜汤,递给那名亲卫。
之后是方建白。
方建白紧紧盯着霍翎,眼中似有千言万语,偏偏又无法开口,险些没握稳汤碗。
霍翎帮他扶了一下碗壁:“当心。”
趁着给几名亲卫分发姜汤的功夫,霍翎不断思考着端王的来意。
是因为邱县令上的那道折子,让端王对永安县起了兴趣?
给几人都分发完姜汤,霍翎再次看向端王:“外头风大,贵人若不急着离去,不如进棚子里坐会儿,也好让灾民过来领取姜汤。”
端王这一行人,即使是微服出访,也与灾民区格格不入。
姜汤已熬好,灾民端着碗却不敢过来,生怕冲撞到他们,给自己和家人惹祸。
亲卫听到霍翎这话,都为她捏把汗,这位姑娘未免也太大胆了。
端王却表现得极有风度,不仅把路让开,还点了自己的两个手下去帮忙派发姜汤。
其中一个正好是方建白。
霍翎放下汤勺:“那就有劳了。”
无墨刚才正忙着蹲在灶台底下抽柴禾。
姜汤已经烧开,火就不需要烧得那么旺了。只要小火保持姜汤的温度就好。
抽出的柴禾被无墨用水冲了一遍,扑灭上面的火星子。
霍翎和端王说话的时候,她也没太在意,直到方建白走到她身边,叫了她一声,无墨吓了一跳。
表少爷怎么在这儿?
“去陪着你家小姐吧,这儿有我。”方建白低声提醒。
无墨顺着方建白的视线看去,又吓了一跳。
这不是那天那位贵人吗?
粥棚另一侧,霍翎走到端王身边。
“贵人微服私访,可是要查看各县的赈灾情况?”
明明这
只是两人第二次照面,明明两人的身份天差地别,霍翎的态度却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显得亲近,也不过分生疏。
端王不期然又想起她方才在大夫、县令面前的表现,也是如此进退得当、沉稳有度,倒衬得那二人太过激动,有失分寸。
既然对方称他为贵人,端王也没有自称本王。
“我一路行来,途经四座城镇,只有永安的表现还算能入眼。”
——看来端王确实是在巡查各县。
霍翎说了句好话:“其他几位县令,想必也是不敢怠慢的。只是他们不如邱县令占据人和,这才慢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