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升失败后成了小白皇帝(34)+番外
公孙弘站出来了,老丞相说:“确实如此。昨日我回家,陛下也差人给我送了这两样吃食。”
他的公信力很高,一开口大家就不做怀疑。
又出来一个人问道:“那周廷尉,陛下赐的这两样吃食如何?”
周离表示:“送与家母了。家母说两样吃食都很美味,她甚是喜欢。”
他从小就是被寡母抚养长大,一贯什么好的都紧着母亲,这不稀奇,大家没再议论了,各自处理公务去了。
同一时刻,类似这样的对话也在不同部门上演。
第一天,大家只是发现陛下好像给人送了东西,但是第二天,大家就发现好像收到东西的人不少。
阳泉宫的太后与三公就不提,皇帝肯定绕不开这几个人,剩下的人里,九卿不一定全都有,九卿下面的官员也有可能有。
比如在御史府,除了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的姚章就没有,低他一级的御史丞潘侯反而收到了
在底下官员和他说起潘侯收到皇帝的赐的吃食时,他们也纳闷着。
潘侯家里也一般,不是什么权贵,也不认识什么权贵,更和皇帝没什么交情,怎么就让皇帝记住了?
思来想去,大家觉得,应该是那日宣政殿议事的时候,潘侯也有发言,被皇帝记住了。
于是大家开始翻翻脑子,想想到底他都说了什么,发现好像也没有说什么论点,也没真么辩论。
嗯?不对劲,那这人到底怎么就能收到皇帝给的食物。
关于有人收到了皇帝给的食物这点,本来大家还没在意,但是越聊才发现皇帝不止是给几个人,各个部门官员他都有给的。
发现比自己平级、品级低或者家世低的同僚收到了,但是自己却没有收到之后,大家开始心里不是滋味了。
吃食是小,面子是大。
比不上上面的大人也就算了,怎么连那个谁能收到陛下身边进侍送来的吃食了,他凭什么?
一开始只是一点这种想法,后面和其他部门官员一交流,发现大家都碰见了这种情况,广大的中层低员里,居然有那么一两个一枝独秀的。
而且据说,陛下赏赐的两样吃食,都是之前没有,他自己带着宫人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做出来的。
从未出现过的吃食,有天子光环的陛下,瞬间,本来也不是那么在意这个吃食的人,都纷纷好奇不已。
神奇陛下做出来的神奇食物,在大晋和诸国都没有过的食物,是不是并非人间的食物?
这么一想,本来不在意的官员们都开始又好奇又酸了。
姚章不好奇,也不酸。
他数了数,发现三公阳泉宫那两位除外,贵族里头,收到吃食的,只有姜太后和萧皇后的娘家,此外就是先皇的母族。
九卿只有少府和大鸿胪没送,九卿下面的官员更是随机送。
少府那是纯皇帝自己人,况且不送的原因搞不好是早就有了没公开送,大鸿胪是一直就事情比较少,存在感较低。
他们御史府除了顶头上司,就潘侯和派出去管登闻鼓的姜茂了。
姚章就觉得,皇帝可能是真心血来潮,但是真心血来潮的话,那应该就直接上面到中间的人全送了,不会从贵族到大臣,都是挑着送的。
他没被皇帝记住这点,虽然可惜,但是时间有的是,姚章不急。
只是他这么想着,却看见御史府里因为这事,不少人都格外关注潘侯,因为他们自己没收到的事情而隐隐心有不平。
他陡然一惊,忽然又觉得皇帝不会做什么无的放矢事情。
所以,这是在登基之后,皇帝开始试着掌控朝局了吗?
玄雍宫崇德殿里,小白做完日常功课,深感有丞相的时代皇帝的轻松。
豆腐量现在还是太少,他能送的人也有限,只能想起谁就点谁的名了。
等学了的人再熟练一点,贮备的豆子和石膏也多一点,玄雍城也可以开始试着卖豆腐了。
第31章 搭窑
完全不知道自己可能在一些人眼里形象好像又变得古怪几分,小白人已经不在玄雍宫,在大侄子给他修的北岭扶仙宫里。
他才从阳泉宫搬出来,也就才在这里住了没有一年,就住进了玄雍宫,但对这个自己修道的地方,小白也没想浪费。
等刘芍织布和做豆腐都学的熟练了,小白就放心她回家了,家里原本的田地和张家的赔偿都是她应得的,有手艺,有这些,她也能好好生活。
既然他看到了刘芍,那他就遵从本心帮一帮,这种方法是他能想到的最好方式了。
如果是给金银,一来是违背了律法判决,在鼓励私刑,二来他不需要卜卦都能感受到会给刘芍带来糟糕的后果、
田池是管宫廷厨房的大太监,最近他也在下苦工钻研豆腐,不是钻研豆腐的吃法,就是钻研豆腐的各种比例。
光是豆腐,小白就已经看到快和豆腐脑一样嫩的那种,和普通豆腐那种了。
下次找个什么时候开个豆腐宴会吧,在找个人写篇文章诗赋之类的,吵吵热度。
祖辛做的豆腐也很不错,也是以前在大侄子的人,能力自然不用说。
而少府,这个掌管皇帝私人财政的机构,是外朝里和皇帝关系最紧密的。
这一任少府令也是从武帝、先帝做到了现在,小白登基后就主动来找过他,和他聊了会儿天,就发现武帝和大侄子的眼光果然靠谱。
小白让祖辛去少府,负责让那边也能弄起一个豆腐小作坊,名义是挂靠在少府名下,但是另找一个地方,雇佣一些洛京闲散劳动力做豆腐,等后面就是给一些有需要的,能消费得起的人供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