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飞升失败后成了小白皇帝(439)+番外

作者: 酒神葡萄绿 阅读记录

天子很年轻,是阿桑见过最好看的人,说话的时候语气很温和,但没人敢不听他的。

后来,阿桑知道,天子的智慧和他天神一样的外表,也是晋人所自豪的。

晋人们对他只有一点不满,那就是他自己不愿意要个孩子,还在兄弟们的孩子中,选了一个女孩立为皇太女。

昭明二十年,阿桑来长安的第三年,天子举行了祭天仪式册立储君。

阿桑也过去,跟着全城的人一起,凑了这个热闹。

他堵住朝臣和百姓的嘴也很方便,让所有原本他挑出来培养的孩子都上祭坛,可上去一个人,天空就乌云密布,雷声作响,没人能获得上天的认可。

天子选中的皇太女上去之时,同样没有获得上天的认可,直到天子上去,天空上的阴云开始消散。

当他把自己的天子剑赐给储君,受他认可的皇太女也受到了上天认可,自然也就无惧其他臣民的意见。

自从有了皇太女做储君,她开始接触朝政,打理政务,天子也有越来越多的时间来两座学宫里来回跑,甚至去南边的种植园一呆就是半年。

长安有很多人,并且人越来越多,就连比西域更西的地方的人都来到了这里,世界各地的货物仿佛都在长安汇集。

这里很繁华,很热闹,但这都不是阿桑自己的家。

昭明二十二年,阿桑启程北上,他打算回家看一看家人,再回朔方牧场继续工作。

阿桑把自己的这几年的薪水都花了一半,从长安买了很多的东西带回去,剩下的他准备带回去和辽东郡人做生意,买一些材料,给家里的也建个贮草圆仓。

都在朔方牧场好几年了,学会点东西很正常。

阿桑决定走东边,过洛阳北上,经燕地,出关回家,再往西去朔方。

如果他只是个草原人,在大晋可能做什么都不会很方便,各种公文手续就需要跑个几天,但他还是长乐学宫的老师,办起事来就快多了,进城出城的时候,出示身份都不会被官兵盯着查。

昭明十五年离家的阿桑,在昭明二十三年,回到了他阔别八年的家乡。

很幸运,他不在家的这些年,家人也都还平安,有大晋在,都是大晋属国的草原人也很少会动兵戈,大家每日想的都是如何能让一家人过得更好。

阿桑的回家受到了全家的欢迎,在阿桑不在的日子,塔木图的商队每年也会来部落,给阿桑家人捎口信和阿桑托他们带的东西,让家人都知道阿桑人在外面没出事。

洛阳的槐花蜜、岭南的冰糖、漂亮的丝绸、精巧有趣的益智玩具,这些草原上见不到的东西,让家人们爱不释手,阿桑见他们喜欢,自己也开心。

把从长安带来的珍贵物品都送给家人,阿桑看着侄子十岁还虎头虎脑的样子,觉得不太可以。

都不说和长安那些自小被督促要学习的孩子比,就是和西边归晋部的孩子们比,侄子看着也是该去学点东西。

学习真的很重要,如果侄子能学会自己救治动物的本领,以后家里人再也不需要为他操心了。

阿桑下了决心,要和大哥商量,要么把孩子送去辽东郡的晋人学堂念书,要么就让自己把侄子带去归晋部。

自己也是草原人,都能成为长乐学宫的老师,归晋部以前也都是草原人,现在那里甚至都出现一个诗人了,他们东胡的孩子,也必须开始学起来。

开开心心,还想着拿上自己的弓箭,为归家的叔叔打猎加餐的侄子:“……”

二叔,我觉得不可以。

第244章 番外:公孙弘的退休生活

昭明十四年春,已经八十岁的公孙弘卸下了丞相之职,要从长安回到洛阳养老了。

人到七十古来稀,公孙弘都活到了八十,并且还做丞相做到了八十岁,真称得上是古往今来第一人了。

他走的这天挑的是休沐日,家里儿孙没课也不用去衙门,都在家里给他张罗行李。

昭明十年,长安城终于修建完毕,这座由陛下做主设计的城市,也开始履行它的政治职能。

公孙弘作为丞相,于昭明十年秋着百官迁往长安,就此,大晋的政治中心彻底定在了长安。

昭明五年,洛阳学宫正式招生开课,公孙弘家里三个天才儿童都跟着入了学宫,跟在天子身边修了天子的课,剩下的孩子都依旧在长安上小学,年纪大的在长安给陛下干活,公孙家可谓是哪哪都有人。

现在过了好几年,公孙弘退休了,洛阳那三个争气的孙儿依旧在学宫,虽然因为年纪太小不能任教,但是已经在不同的学科上成了天子助手,帮天子带团队带学生,组织什么项目研究。

所以公孙弘回洛阳,也不是老头一个人住。

他弓着背,拄着拐杖,抬头看着天上的燕子,听着宫城里的八声钟响,点点头,也到了八点了。

这钟楼是陛下拉着鲁氏一起研究出来的,能精准的显示时间,还能准点报时。

有钱的贵族人家会购买小巧的座钟,而在长安和洛阳的城市里头,都有一座高高的钟楼,长安小学、洛阳学宫以及现在的新长乐学宫里,也会为学生上下课而修建一座小些的钟楼。

钟楼的修建非一朝一夕的事,在完成两座重要城市的钟楼修建后,由鲁氏弟子带的团队,会和琅琊邹氏的弟子一起去大晋其他城市,一边修建钟楼,一边修建其他的气象观测设施。

虽说陛下在位,大晋前面五年都风调雨顺,但第六年,老天也终于开始恢复成大晋人习惯的样子了。

上一篇: 愿只愿他生 下一篇: 第四天灾与怪谈游戏